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5章 反击(2 / 2)

理的,自入职以来与张志伟所有的线上工作往来记录,按时间轴排序,每一条都有对应的0C聊天截图作为证明。”

她进一步解释:“贺氏,尤其是“智语’项目,有非常严格的项目合作规范。我们虽然有线下接触和讨论,但所有决策和任务分配都需要当天在线上系统留痕存证,涉及到的所有相关人员都会同步收到提醒。”她的言下之意很明确:这里不存在一方能只手遮天、另一方被迫接受的状况。

最初的工期和任务量都是经过双方确认或项目经理把关的,如果张志伟确实无法完成,完全有正规渠道申请协调改动,根本不该被逼到“需要熬夜赶进度”甚至绝望的地步。

在陆秋宜提供的截图里,那些任务工单的目标排期、预估工作量和验收标准都填写得非常清晰规范。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人确实会逐渐松懈,达成口头约定就懒得做繁琐的线上备份,工单上常常敷衍几句,但陆秋宜不会。

或许是因为她自知专业基础薄弱,反而更加依赖和遵循这种条条框框的规范,习惯了认真填写每一张单子,做好每一次记录。

组长仔细地翻看着那些打印纸,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整理得非常周全,倒是替我们省了不少功夫。”

陆秋宜微微垂眼:“我也是考虑到自己不太擅长在这种场合辩解,怕说不清楚,所以觉得直接呈现证据可能更有效率。”

“除了这些数据记录,我们还有一些其他问题需要问你。”组长话锋一转,问题变得尖锐起来,“在与张志伟的接触中,你是否曾言语刺激过他,或让他感觉到威胁?根据你的观察,他的精神状态是否早已不佳?”

陆秋宜回答:“我对他的所有催促和提醒,都严格基于项目进度,措辞也都在正常的工作沟通范围内,远远谈不上胁迫。”

这时,旁边的一位组员开始在笔记本电脑上记录要点。

组长有些烦闷地叹了口气。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给他带来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有没有无意中的言行,伤害到了他的心理健康?这非常微妙,也很难通过记录来完全证实或证伪。”

那封“遗书”写得非常巧妙,它避开了大量可以查证的工作事实争议,而是紧紧围绕着个人感受,大量描述因陆秋宜而感受到的痛苦、压抑和绝望。

即便陆秋宜所有工作行为都符合规范,但如果张志伟确实因她而心理崩溃,那么在道德和舆论层面,她很难完全摆脱干系。

她能发誓自己没有说过重话,但别人会信吗?

舆论会接受吗?

组长问:“有什么需要我们协助的地方吗?”

张志伟现在昏迷不醒,调查组无法直接向他求证,有的时间和陆秋宜慢慢核实。

陆秋宜清晰地说:“可能需要麻烦各位陪我一起,调阅并查看办公区的监控录像。”

组长愣了一下,随即无奈道:“陆助理,办公区的监控就算能拍到张志伟的工位,也最多只能看到画面,没有声音,很难判断你们交流的具体内容。”

然而,陆秋宜条理分明地解释:“不需要听到内容。只需要确认我和他在工位、茶水间、走廊等公共区域,一共有过几次面对面接触,每次持续时间大概多长就可以了。”

如果连见面次数都寥寥无几,何来的“持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