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放在此刻的时代背景下。
这套苏国装备已是难得的珍宝。
哪怕是正规地质队也不一定配备得如此齐全。
听说那帮人发现虫草的地方,是在半山腰。
据她在酒馆偷听到的只言片语,他们曾在一次交易中提及。
“北坡半山腰的老树根底下”,“一挖就是七八根,个头还不小”。
这样的描述足够具体,说明那片区域确实存在高密度虫草点。
而虫草生长环境苛刻,喜阴湿、怕暴晒。
多生于海拔较高、植被茂密的山坡地带,半山腰正是最理想的区域。
她以前玩过户外攀岩,有点底子。
大学时她曾是攀岩社的活跃成员,参与过几次野外训练和比赛。
对基本的绳索技术、平衡控制、岩壁移动都有一定经验。
那种在垂直岩面上寻找支点、手脚并用向上攀爬的感觉。
至今仍清晰地留在肌肉记忆中。
这让她在面对险峻地形时,并不完全陌生。
但这具身子太弱,一跑就喘,不能大意。
重生之后,这具身体原主长期营养不良,体质虚弱,肺活量极低。
稍微快走几步就气喘吁吁。
前两天她试着爬了一段小山坡,还没到顶就双腿发软,差点滑倒。
这种状态显然不适合高强度的山地行进,更别提攀爬悬崖。
因此,她必须更加小心,合理分配体力,绝不能逞强。
她麻利地把装备整好,又去沈庭樾房间,翻出他抽屉里那张手绘地图。
她动作利落,将登山包清空后重新打包,装入必要的工具。
绳索、手套、水壶、干粮、火柴、小刀。
一切就绪后,她悄悄推开沈庭樾房间的门。
他不在,屋内安静整洁,书桌上摊着几份未批阅的文件。
她径直走向抽屉,熟练地拉开最下面一层。
那里藏着一张泛黄的手绘地图,是沈家祖辈留下的山林草图。
手指摩挲着泛黄的纸面,她盯着山势仔细琢磨。
纸张边缘已有轻微破损,墨迹也有些晕染。
但山脉走向、河流分布、村落位置仍清晰可辨。
她用指尖轻轻滑过那些手绘的等高线,感受着地形的起伏变化。
她需要从中锁定走货团伙口中的那个山头。
走货团伙说的山头在地图上标得清楚。
离这儿不算太远,可山沟密布,岔路多得像蜘蛛网。
那个山头被标注为龙岩岭。
主峰朝北,两侧山脊延伸而出。
从地图上看,距离她所在村庄约莫三十里山路,步行一天可到。
但真正棘手的是中间地带。
沟壑纵横,溪流交错,小径交错如网。
稍有不慎就会迷路,甚至误入野兽出没的禁地。
她很快找到了那个山谷,又顺着推测出对方可能走的路线。
山谷位于龙岩岭南麓,背阴向阳,林木茂密,正符合虫草生长的环境特征。
而从村中通往那里的常规路径,是一条蜿蜒的山路。
经过三个村子,最终沿着河谷上行。
这条路相对平坦,适合多人结队行走,正是走货团伙最可能选择的路线。
是一条地势平缓的山脊,适合大队人走。
那条山脊宽约五六米,坡度缓和。
两侧植被稀疏,视野开阔,利于观察和防备。
若是带着工具和干粮的大队伍,走这条路最为稳妥。
他们一定会优先考虑安全与效率,而非冒险。
“想比他们快,就得走险路……走这儿。”
她的指尖划过一条更陡、更隐蔽的小道。
藏在悬崖侧面,几乎没人注意。
这条小道在地图上只是几笔潦草的勾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