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课之后。
李舟带着书本,回到办公室。
他看了眼自己今天的课程表。
上午一、二节课——14临床(1)班,《临床外科学》。
上午三、四节课——无。
下午一、二节课——无。
下午三、四节课——14临床(2)班,《临床外科学》。
他今天的课程,较为轻松,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接下来。
李舟先是休息一会,随后便打开电脑文档,开始撰写论文。
大学教师的职称、头衔、奖项、奖金等等,基本只和科研成果挂钩。
教学本身,不会给教师带来任何利益。
只有一点点可以忽略不计的课时费而已。
科研论文、出版书籍等等,能让他更快评上副教授。
……
下午15点50分。
李舟离开办公室,前往14临床(2)班,给学生们上《临床外科学》。
刚刚走进教室。
原本喧闹的14临床(2)班,顿时一静。
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聚焦在李舟身上。
李舟简单自我介绍一遍,开口道:“原本教你们《临床外科学》的赵老师,已经回家休产假。
所以,从本学期开始。
我就是你们的《临床外科学》老师,负责你们班的教学工作。”
听到这里。
在场学生都非常兴奋。
他们上午听14临床(1)班的学生说,本学期来了个非常帅气的新讲师,现在一看果然名不虚传!
这是,一位性格外向的学生,站起身问道:“李老师,您是燕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本博连读毕业,能和我们聊聊燕京协和医院与金陵大学医学院八年制本博连读的区别吗?”
“行,没问题!”
李舟笑着道:“燕京协和医院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整合了传统医学教育中的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学制。
其设计逻辑体现是。
基础医学阶段(第1-3年):完成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课程,同步接触临床案例,培养“基础-临床”思维衔接能力;
临床能力塑造期(第4-6年):进入附属医院轮转,完成内科、外科、妇产科等核心科室实习,学习要求完成‘三段式临床考核’——入院考核、出科考核、年度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科研能力突破期(第7-8年):聚焦医学前沿领域,如肿瘤免疫治疗、基因编辑技术,完成从课题设计到SCI论文发表的全流程训练,部分学生可获海外名校联合培养机会。
特殊之处在于科研前置化、临床深度浸润、国际化基因。
科研前置化,指的是学生在本科阶段,即进入实验室,参与导师课题组工作。
临床深度浸润,指的是采用‘导师组负责制’,由临床医师与科研导师共同指导。
比如,学生需管理5-8张病床,完成从病史采集到手术跟台的完整临床训练。
国际化基因,指的是超80%的项目设置海外研修环节。
比如,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学生可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完成临床流行病学课程,获得双学位认证。
当然,协和的学业强度很高,还存在淘汰机制。
比如,学生八年内需完成410-430学分,是普通本科的2倍,年均阅读文献量超500篇。
比如,协和采用末位淘汰制,连续2年排名后10%的学生将分流至硕士培养。
我现在对金陵大学医学院,还不太了解。
只能和你们聊聊协和医学院的情况。”
话音落下。
在场学生都暗暗咂舌。
两相对比之下。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