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灶房里巡视一圈,把食材挑拣了个遍。留下的这几个人,对她都是毕恭毕敬的客气,她说什么就做什么,不顶嘴、不甩脸子,还都爱笑,笑得却有些僵硬,许是被特意交代过。江知味叫他们放松些,她又不吃人,这才让紧张兮兮的一群人,收起面上僵硬的笑意。但气氛还是有些尴尬,为避免影响后续配合,江知味只好跟他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起来。
这一聊,就把卢伯的话匣子打开了。他也不避讳,直说了自己的来历。他在沈宅那会儿,看着沈寻打小长大,关系很亲。当初沈父嫌他老迈,管理不好家中杂项,就给了他一些钱,要他归家安度晚年算了。钱不算少,但卢伯在外,没有自己的妻儿。家中父母兄弟早已故去,他要是走了,就是孤家寡人一个。
他想留下,沈寻便把他带到了小苑,对外说是管事加庖厨,其实和养老也无甚大差。
因要操办这场素食宴,他三日前被沈寻叫到院中,生生叮嘱了一个多时辰,叫他竞和其他小辈一样,莫名慌张了起来。江知味心说觅之郎君对这寿宴还真重视。
然而卢伯没同她说的是,这个平日里连沈老太太都鲜少能踏足的地方,沈寻竞破天荒的,不仅允了人来此处摆筵席,还用带沈家徽记的马车,专程将她眼前这位小娘子接到了此处。
连池在时,他就偷瞄过江娘子好几眼。在汴京城这个美女云集的地方,江娘子长着一张圆脸,皮肤白皙,五官清秀,实在不算突出。却着实有亲和力,格外讨喜。三言两语的,就和他们这些来帮忙的打成一片。
江知味也在闲聊中,了解了今日的宾客构成。今日赴宴者拢共十二。至于为啥大户人家过生辰不肯大操大办,只请了这么寥寥数人,她没多问起。口味上,沈老太太和老姑婆,以及其他前来赴宴的姊妹亲眷,都附庸风雅,偏爱那些小而精、巧而美的吃食。
这就是后世小姐妹爱约的漂亮饭嘛。江知味当即表示理解,那就不能按照市井做饭的套路来了。
得把心思更多地放在食物的造型上,当然,以江知味个人对烹饪的极致追求,味道更是重中之重,绝不能落下。
尤其今日,如果说那些食物的皮相,是她拓展商业之路的敲门砖,那味道作为骨相,绝对是通向食客内心深处的阳关道。她已经准备好大显身手了。
生辰宴定在午后。这会子开始忙活,时间差不多刚好。素食要想做得好吃,打底的素高汤必不可少。素高汤的烹制法子其实很简单,只两种食材,黄豆芽和香蕈蒂,在锅里慢慢地熬,熬到汤汁变成清浅的琥珀色,滤个两回,就成了清澈且味极鲜美的高汤,一点儿不比用海鲜熬出来的高汤差。
今日主打一个古今结合。
熬高汤时,江知味就在心里琢磨了一番,定下餐前茶饮一道,凉菜三道,正菜合上汤和主食十二道,餐后甜点两个,另加一种消食用的小饮料。宋人爱茶,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哪怕是市井的平民人家,家中也常备茶叶,留作日常饮用及待客用。
但既是生辰宴的头道茶饮,光用清水煮茶或是点茶,江知味觉得太单调。主要是宋时的茶文化太风靡,寻常的套路都司空见惯,要在开场便让人眼前一亮,这茶,必得做出点新花样来。
江知味顺手洗了几个橙子。轻划一刀,将橙皮从中间剖开,一分为二,留下内里饱满浑圆的果肉。果皮戳小孔,放入一小撮茶叶,置于茶壶顶上,兜头淋下热水,便得一壶带橙皮香味的清澈茶汁。那橙子肉也有用。一瓣瓣像剥橘子似的剥开,来帮厨的卢伯他们都上手了。去除丝络以及果肉的白色外衣,只余下内里水分充足的橙瓣。上锅加冰糖,淋入备好的茶汁,煮至冰糖融化时,那些水嫩的橙子果粒自然而然地分开。闻之茶香馥郁,橙意不减。在冰盆里镇过,茶汤的颜色变得更为清润。倒在青瓷茶杯中,灿烂得好似磕下了一轮天边的落日。那颜色鲜亮极了。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