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系统就是专门用来存储宏电子的高能电池。
加速系统是一个5米长的金属轨道,上面每隔一定距离设有一个电磁线圈,线圈内的电流可以为宏电子提供一定的推力。
当宏电子经过轨道加速,抵达炮口之后,就会有一排放电电极将宏电子激发成球状闪电。
至于说这个武器如何瞄准,这却也并不复杂。
因为球状闪电本身还是电子,所以它也就呈现量子效应,亦或者是观测者效应。
当有观察者在的时候,它们的状态会塌缩为一个确定值,又因为这个值与我们在宏观世界经验相符,所以它们便会击中目标。
即便这个目标并不在弹道之上,也没关系,球状闪电在没有观察者的情况下是呈量子态的。
这种状态下的球状闪电实际上是一团电子概率云,然后它才会因为观察而坍缩,至于说这种坍缩是来自于发射者还是目标,倒是没什么要紧的。
所以球闪武器可以说是百发百中,具备有“必中”的特性。
只不过既然是第一代武器,自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首先就是武器的供能,毕竟能量守恒定律还是没办法打破的,球状闪电的威力,完全取决于激发它的闪电功率。
而这也就意味着激发宏电子的瞬间电流越大、电压越高,它的威力越强。
这种情况下,用于装备单兵的雷球枪肯定是不可能的,只能是雷球炮。
甚至于这雷球炮还不好移动,林云他们曾尝试着将其安装到坦克或是炮车上。
但结果却是安装在坦克上的雷球炮因为体型的缩减导致威力变弱,并且续航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至于说安装在火箭炮车上,这球状闪电的破坏力老实说还真就比不上火箭弹。
即便林云他们很快就在原有基础上研发出了第二代、第三代雷球炮,但受限于当时的材料科学,也依旧很难做到既要威力大,又要小型化。
好在这也没能难住身为武器专家的林云,很快她就想到了适合这件武器的载具,不是坦克战车,也不是飞机,而是军舰。
于是在外界严峻局势的压力下,经过多轮内部研讨会之后,第一艘安装上雷球炮的实验战舰“晨光”号诞生了。
这并非是专门为雷球炮而设计的船舰,而是将一艘快要报废的巡洋舰改装了一下,增添了大型发电装置、储能设备以及远程瞄准装置。
而在有了合适的载具之后,就好比宝马配良将,球状闪电也终于展现出了武器方面的强大威力。
首先是球状闪电的攻击方式,它利用了物质的波粒二像性,在短暂的瞬间,宏电子和目标都会呈现波的性质,在共振中共享能量。
所以球状闪电的打击能够像抠图一样具有选择性,只破坏目标而对周围的一切毫无影响,就算它们紧贴在一起,也没关系。
然后就是球状闪电的针对性。
因为丁仪发现微波在经过宏电子后会产生一种复杂的频谱,不同性质的宏电子有着不同的频谱,同时它们在激发成球状闪电后所共振的物质也会不一样。
于是有的球状闪电只对金属起作用,有的对木材起作用,有的对碳基生物起作用。
若是继续细分,那些对碳基生物同频的宏电子中,有的释放能量专门烧毁骨骼,有的汽化血液,有的伤害肌肉组织,有的又只针对毛发。
所以陈昂他们只需要记录有用的频谱,再收集对应的宏电子,所激发的球状闪电自然就能对目标造成精准打击。
至于说宏电子在呈现“波”性质时的穿透性,还有它的覆盖性,那也只是前面两种优点下的小优点罢了。
反正在当时外部越发恶化的环境下,“晨光”项目很快就投入到实战试验中。
仅仅是第一次尝试,他们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发紫色的球状闪电直接蒸发了一艘“靶子”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