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文薰归国(2 / 4)

在她的婚礼上,弟妹们真能挑起送姐出嫁的大梁。

是的,朗文薰此行回来,要办的第一件事便是参加自己的婚礼。

朗家清贵,是世代簪缨的读书人家。朗文薰的父亲年轻时正受到了新文化的冲击。别人还在踌躇时,他已欣然接受了新鲜事物,不仅做了第一批剪去辫子的人,还顺应时代,摒弃了给女孩“裹小脚”习俗,给予了家中长女文薰应有的平等对待。

朗家原来是鲁地人家,早些年闹大兵,朗家爷爷为避战乱举家搬迁,多方辗转至广陵府定居。广陵受到江淮几处影响,盛行好学之风,故而文薰自幼便在本地洋人办的西式学堂读书,中学后来到沪市,就读国人新办的女高。

女高不教女红,不教妇德,而是正常地教文化,教开明,是女孩子们能平等学到知识的好学校。高中毕业后,十八岁的朗文薰独自前往英吉利留学,研读语言文学专业。四年修行圆满,她于今年春末毕业。两个月前,在她参加完毕业典礼那天,收到了父母的一通跨洋急电。

顶着不太稳定的信号,母亲在电话那头说:

“女儿,莫老爷缠绵病榻半年之久,眼瞧着怕是不得好了。莫家最近向我和你父亲提出了[冲喜]的请求。说是冲喜,其实是怕莫老爷有了意外,莫家公子守孝三年,耽误了年华。”

33年前,朗家刚来南方时,慌忙中曾于金陵落脚。那时因缘际会,朗家与莫家比邻而居,受了人家不少照顾。15年前朗家搬去广陵时,已经处成闺中密友的两位夫人顺势结下两姓之好,给儿女们定了一桩“娃娃亲”。

这桩旧事朗文薰自小知晓。

虽说如今是新时代了,讲究自由恋爱,可她对婚嫁之事一窍不通,也未曾动过情思,对此倒没有别的想法。

时下青年间流行毕业之后就结婚。反正总是要结婚的,父母都觉得莫家是好人家,刚巧有了缘由,那就嫁呗。有人替自己操心,朗文薰乐得不去费心思。

“妈,莫家有三位公子,我具体要嫁的是谁?自小你们不愿意多聊,现在可能说了?”

“那时候你还没到年纪,也不知道人家说的做不做数。”朗太太笑道:“其他两位公子年纪比你大些,且已结婚,只有三公子霞章与你正配。他比你要小一岁,如今在临安大学当先生。”

朗文薰一愣,记忆竟生出些许偏差。

“霞章不是个女孩吗?”

当时母亲的笑声隔着电话线跨过江洋传来,有些失真,“文薰,你怎么犯了梁山伯同样的毛病?”

祝英台说自己有八个哥哥,又说家里有九妹待嫁,那么谁是九妹?

朗文薰从小知道莫家有三位公子,又见过排行第三的霞章,那么谁是三少?

朗文薰一拍额头,大意了,竟成呆头鹅了。

只庆幸父母没有当面见到她的窘状。

朗老爷当时还觉得这个典故用得不好,“哪能这样比喻?”

朗太太心宽,道:“坏的不灵,好的灵。咱们文薰与霞章乃天作之合,婚后定能比翼齐飞。”

电话又被朗老爷接过,他仔仔细细地同文薰说明:“莫家的三少爷生来体弱,请了算命先生看过后,说莫家命中注定只有二子,多的这一个怕是迟早会被老天收回去。莫家惊惧之下,请了法师,想了法子,说是把孩子当作女孩养到十四岁,若是健康,便可平安无事,得一生顺遂。你十岁那年,你母亲带你去金陵莫府拜访时,你还同他玩耍过,可有印象?”

文薰回忆起幼时第一次去莫家,那个跟在自己屁股后面拉着衣服喊“姐姐”的“小丫头”,一时两眼发痴。

具体模样不记得了,只笼统的有个印象。

朗文薰呢喃一声,“……那我到底是跟男孩结婚,还是跟女孩结婚?”

朗老爷语气微叹,“傻姑娘,他如今自然是男孩模样。”

朗太太应该是私下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