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18 章(1 / 3)

第18章第18章

青曲镇,原名青石镇,因为建国以后,把城镇重新划分,县里占了青石两个字,因此改名叫青曲镇。

青曲镇临江而建,是一个很小的水乡古镇,不大的镇上,房屋绝大部分都用灰白色长方块的山石建造,窗户和门都是用木头做得,特别是临街道的房屋店铺,每个店铺的门全是用一块块不足十厘米宽,大约一米七左右的长块木板,一块块拼接成店铺门,外表看起来特别的古朴陈旧。程英跟着支局长的爱人,还有公社一名妇女主任,行走在青曲镇纵横阡陌的小道中。

她们脚下的道路全是用大块的青石块铺就,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细缝,长着一些低矮的小草和青苔,人行走在这样的青石道路上,在这炎热的夏季,有种特别的幽凉舒爽感。

巷子道路大约两米宽,路边两侧基本都是建国前的老房子,有不少房屋残破,每走一段距离就能看见一些残垣断壁,这是建国前,青曲镇遭遇了日军飞机轰炸,把很多老式的类似于徽式建筑的古宅大院给炸成了废墟,现如今镇上住人的房子,大多是后来政府重新分配翻修居住的。镇上的常住居民基本是老人小孩,年轻人要么去县里的工厂上班打工,要么去很远的矿场、窑厂上班,要么天一亮就要跟各个生产队的社员们一样,要下地干农活,干到傍晚快天黑了才回来,一直住在镇上的年轻人不多。小镇十分安静,除了远处码头传来的横渡船鸣声,近处就只有那些老人家三五个人凑在一起,摇着蒲扇,吃瓜闲聊的低语声,孩童们在青石巷子里追逐跑闹的嬉笑声。

程英跟着李主任两人连看几处屋子都不满意,三人围着镇子转了一大圈,实在累得慌,不约而同地停在一处房门前放了两个石墩的屋子前,除了程英,李主任、方大婶都坐在那个石墩上,暂时歇息。对面有四个年纪在70-90岁左右的老爷爷、老太太看他们坐下来,其中一个脸上皱起许多褶子,头花全白,看起来十分慈祥的老太太,眯着浑浊的眼睛,看了程英好一会儿,张开没有牙齿的牙床,瘪着嘴开口问:“你是程建同的大闺女儿?″

程英走过去,“是的奶奶,您认识我?”

“认得,谁不认得你啊。“老太太笑了起来,“你爸是公社邮递员,给我送了二十多年的信了,他常常跟我提起你,总是很自豪的跟我说,他的大闺女可厉害了,在部队里是女军官呢,以后大有前途。”程英楞了一下,倒没想到程建同会在别人面前提起她,心里五味陈杂,她爸也会为她感到自豪,会在别人面前提起她的存在么?他心里,有她这个女儿啊。

旁边一个老爷爷接话说:“闺女,我也知道你,你是咱们青曲镇建国以后,唯二做上女军官的人,当时你入伍参军,你们公社敲锣打鼓送你和其他新兵入伍的时候,我还去看过你呐。”

公社每年都在管辖下的十五个大村里征兵,征兵的人数不多,每年就几个,女兵的名额更是稀少,可以说,一年都有可能招不上一个女兵。程英出生在三代从军的家庭里,她爸又是邮递员,当年她穿着新兵军装,戴着大红花,坐上公社送往县武装部的小车上,吸引了整个青曲镇的人围观,实在是女兵入伍,在他们镇是罕见的场景。

程英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我爸受了伤,没办法再做邮递员,我已经退伍回乡,回来顶替他的工作,以后他的信件包裹,由我来送了。”

四个老头老太太没有意外的点点头,青曲镇本来就不大,谁家发生点事儿,第二天就能传遍整个镇。

程建同一个邮递员被侄子推下山,他女儿带着一群县干部回来讨公道,把程建同侄子抓走的事情,当天下午就传遍了青曲镇,这些老人家本来就没事做,时常聚在一起闲聊,他们想不知道都难。

老太太摇着蒲扇问程英,“闺女,你来这里弄啥咧?给我送信啊?这也没到送信的时间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