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十六章(2 / 3)

愣,吴适山品级虽低,因他的医术与名声,常出入贵人府邸,在京城的消息颇为灵通。

“大皇子二皇子打架之事,朝堂上风声如何?”吴适山道:“各执一词。当时的先生是王翰林,王翰林原是庆和七年的状兀。庆和七年时,郑相任礼部尚书,是王翰林的座师,郑相妻子辛老夫人堂妹嫁入了明州王氏。王翰林恰来自明州,借着这层关系,与王氏攀了本家,与郑相府中常有走动。王翰林孝顺,对二皇子打大皇子一事颇有微词。政事堂的陈相,文相几人未发话,不过,卫大学士以为大皇子扰乱学堂,有失读书人的脸面。”卫大学士以古板闻名,元明帝对他早就不喜。奈何卫大学士学识渊博,不与人拉帮结派,元明帝只能捏住鼻子忍着他。江龄垂下眼帘,道:"可是事关立储?”

吴适山道:“赵侍郎押着赵舜登门之后,郑相招呼臣吃茶,与臣说闲话时,笑说过一句,赵侍郎草木皆兵了,小子贪玩罢了,他年轻时,也与人打过架,今朝打得不可开交,明朝就又玩到了一处去,赵侍郎何须太当做一回事,登门赔不是。臣愚钝,知之甚少,臣猜测,是与立储有关,只不敢断定。”聪明人说话太弯弯绕绕,江龄听得头疼,努力琢磨郑相话中之意。萧允瑞萧允珏的这一架,撕破了皇家的一团和气。元明帝再不情愿,也要开始考虑立储之事。

储君的德行,排在最末,最重要是朝臣的支持。失去臣心,朝堂会动荡不安。

朝臣亦不会讲究德,德只是士族读书人的妆点。哪怕名留青史的能臣,都无法细看。

大胤承平日久,需要的储君是守成之君,如元明帝般平庸足以。林氏一族给萧允瑞强大的助力,反之亦是阻力。若萧允瑞登基,林氏一族跟着水涨船高,其他的朝臣官员能分的羹就少了。赵府不堪,外戚嚣张,士族虽看不起,却又无可奈何。赵氏对萧玉珏来说,同样有利有弊。

郑小郎是郑氏的命根子,要是郑小郎因为赵舜掉一根头发,郑相都会心疼,绝非如他嘴里所言,只是小子置气那般轻松。赵侍郎登门赔罪,郑相心里的不满也就散了,能与吴适山当做闲话说道。长幼尊卑有序,萧允瓒萧允琅太年幼,无论贤明等,两人皆不靠。加之卫大学士对萧允瑞的微词,储君的人选,已经呼之欲出了!江龄思索了下,问道:“赵舜与郑小郎之事,有多少知晓?”吴适山道:“赵侍郎上门赔罪,知晓的人不多。京城各府的子孙,最好热闹,常去瓦肆玩耍。贵人皆在雅间,寻常人不得靠近,要想瞒得严严实实也不能。”

既然瞒不住,林贵妃与背后潜伏的人,十有八九可能得到消息。吴适山道:“娘娘,臣还要去郑府给郑小郎诊治,娘娘可要臣与郑相提一句,方子皆出自娘娘之手,皆是娘娘的功劳?”眼前的形势太复杂,江龄实在看不清,她这时参与进去,有几分胜算。待深思熟虑之后,江般道:“多谢你,不用提我了。我的那些东西,并非立竿见影,人人有用,你别打包票,仔细人找你麻烦。”事关储君之事,吴适山不敢多劝乱出主意,忙道:“臣定会三缄其口,娘娘放心。娘娘的提点,臣也会放在心上,万万不敢胡来。”吴适山告退之后,江般沉吟了下,让文涓亲自出宫去江府:“前些天送来的梨,阿娘喜欢吃,你拿两筐去江府去走一趟。告诉阿爹阿娘大哥他们,快要过年了,冬天严寒易生病,尽量莫要出门,宴请往来,能推辞的,尽量推辞掉,在府中好好养着身子。这些话,你要说给胡师爷谢师爷听。”文涓带着梨前往江府传了话,胡师爷谢师爷聪明,能拘着江文修他们。江般则看着萧允瓒萧允琅,不许他们出繁英阁大门。冬至过去便是年,待过完元宵节,年方算彻底过完。过年热闹极了,筵席不断。江龄的品级高,宫宴的位置在前,片刻不得躲懒。

等太太平平到了元宵这日,江龄累得瘦了一圈,提着一口气,准备着元宵夜里,随元明帝登宣德门城楼,赏螯山灯会。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