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兜里掏出个油纸包,硬塞进凌玥瑶手里:“这是我攒的南瓜子,炒香了给妙妙吃。”
说完转身就走,可那红到耳根的脖子,比地里的新苗还扎眼。
凌玥瑶望着她的背影笑,顾野突然递来块手帕:“你手沾了泥。”
指尖相碰的瞬间,两人像被烫到似的缩回手。
风里飘着玉米苗的清香,甜得有些发腻。
玉米地的事儿刚落定没两天,每月各大旧物收购站的任务指标就来了,当初可是签了合同的,她辛苦铺的线,可不能黄了。
凌玥瑶就背着竹篓去了隔壁松花村。
她想着总靠超市换旧物不是长久之计,她要扩大找老旧物的范围,这些都是华夏国的文化根基。
刚进村子溜达了一圈,凌玥瑶就见一户农家院围了群人。
为首的老者穿中山装,鬓角白发梳得整齐,正对着个青花盘子出神;身后戴眼镜的年轻人捧着笔记本,笔尖在纸上划得飞快:“这盘子胎质粗糙,釉色发灰,顶多是民国仿品。”
他瞥见前排的凌玥瑶,见她竹篓里也有旧物,嗤笑一声,“大姐,收旧物得懂行,不是啥破瓷烂瓦都值钱。”
凌玥瑶的目光扫过盘子——缠枝莲纹的间隙里,藏着个极小的“宣”字。
她不动声色摸出兜里的旧物检测仪,唐宝宝说检测仪的构造和现代的测温枪类似,方便好用,于是她昨天用多出来的贡献值换了。之前收旧物,她总向唐宝宝借用,如今总算兑换到了。
“老先生,能让我看看盘子吗?”她上前一步。
老者点头,年轻人不情愿地递过盘子,嘴里还嘟囔:“看也白看。”
检测仪扫过盘子的瞬间,绿灯亮起,屏幕跳出一行字:“明宣德民窑青花盘,市场估值5000元。”
老者惊得睁大了眼睛,“这是什么机器,这般神奇?”
“额,是我朋友从国外带的。”凌玥瑶脸不红心跳地糊弄过去。
老者点了点头,盯了机器半天,也没好意思开口借看。
凌玥瑶也只当没看见。
凌玥瑶指尖拂过盘沿的冰裂纹:“您看这缠枝莲用的是‘双勾填色’,线条粗细不一却有风骨;釉面的‘橘皮纹’,是明早期特有的工艺。”
她又指着盘底的款识,“这‘宣’字的点画带弧度,是民窑工匠的习惯写法,比仿品值钱十倍。”
老者眼睛一亮,抚着胡须笑:“小姑娘懂行啊!我是京城来的齐志远,京华大学教授,专门研究古陶瓷。近期带着学生来采风,顺便回收有价值的旧物。”
凌玥瑶眼睛顿时亮了,大学教授啊!
她因为结婚的早,高中毕业后就没再继续读书,如今高考都恢复了,她心思也不是没有动过。
他转向戴眼镜的年轻人,“小吴,学着点——民间藏龙卧虎,别拿书本当圣旨。”
小吴的脸涨得通红:“可书上说宣德瓷的款识要工整……”
“书本是死的,物件是活的。”齐老指着盘子,“这盘的胎土含砂量高,是景德镇麻仓土的特征;青花发色浓艳处有‘铁锈斑’,正是苏麻离青料的标志。小姑娘,你这眼力见,比博物馆的研究员还准。”
凌玥瑶从布包里掏出个笔记本,里面记着半年来收的旧物明细:“我是响应上面‘保护文化遗产’的号召,平时随便学学的,跟老先生比差远了。”
她可不敢提为了增加她旧物方面的知识,唐宝宝在她的光幕终端上传了若干故宫专家讲课录像,那是唐宝宝特意给她开的小灶。
齐老接过笔记本,突然正色:“下个月我带专家团来考察,想找一个当地懂旧物的人当向导,不知道小姑娘愿不愿意帮我这个忙?待遇按考古队标准算,怎么样?”
凌玥瑶愣了愣,点头答应。
她写下大队部的电话,齐老收进兜里时说:“这号码我记着,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