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状元郎> 第29章 笔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9章 笔试(2 / 3)

第一题非常简单:‘子在齐闻《韶》,_________’

苏录不假思索写道:‘三月不知肉味。’

接着第二题:‘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_________’

苏录答曰:‘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也有给后句写前句的:‘_________,见其二子焉。’

苏录答曰:‘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_________,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苏录答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

转眼间他就答完了十几道帖经题,这就是先在考卷上作答的好处。你不用担心自己写错了怎么办,下笔就没有心理负担,自然可以答得飞快……

但越往后难度就越大,埋得坑也越来越多。

比方第廿六题,‘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_________’

不少人看到那短短的竖线,很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只答一句,‘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但大哥和父亲都提醒过苏录,墨义题作答完整的标志是句号,而不是读号。也就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结束。

所以只一个‘辟焉’是不够的,还得把后头四句:‘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一起写上才对。

线那么短,答案却这么长,这不是坑爹吗?!

可是人家书院也有话说,谁让你在卷子上作答了?答题纸上可是空白一片,还不够你写的怎地?

~~

如果你觉得这恶意不够重的话,还有更缺德的。书院会专找几道容易混淆的题目来坑你——

比如:‘仁者人也,_______’和‘仁人也,_______’

前者出自《中庸》,答案是‘亲亲为大。’

后者却出自《孟子》,答案是‘不可失也。’

还有《论语·里仁》里的‘君子怀德’,《论语·颜渊》里的‘君子之德’……这种孪生刺客在‘四书’里,着实潜伏了不少。毕竟都是孔门的经书嘛……

而且这种题目,往往会在试卷后半悄悄埋伏,考生已经答得头昏脑涨了,一个弄不好就会中招。

这就体现出提前做过真题的优势了。因为容易混淆的题目终究就那些,苏录基本都在大哥给的卷子上练过了,一看就会警觉,自然不会踩到坑里去。

~~

四十道题一口气答完,苏录重新蘸了蘸笔,又马不停蹄开始誊抄。

书院给的答题纸,是一张尺二见方的毛边纸,色泽淡黄,绵软细腻,比苏录用过的所有纸都好,当然他也没用过什么正经纸……

按要求在卷首行写上名字后,苏录便另起一行,从右至左,奋笔疾书!

经过一百多天的训练,他的小楷已经颇为工整了。而且长时间大量抄书,也把他的速写练出来了——

笔锋在纸页上碾出细微的沙沙声,像春蚕啃噬着桑叶。不到盏茶功夫,考卷上已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行距整齐得像一垅垅高粱田。每个字的骨架都如高粱秆般,带着几分瘦硬的骨力;撇捺舒展如高粱叶,顺着秆子的势头轻轻铺开,收笔处带着锋棱。

笔画间虽无飞白的灵动,却字字稳稳当当,透着初学的认真与规整……

最神奇的是那支白云笔,笔锋在快速游走中,始终聚成针尖大的一点。苏录一直写到最后,那笔尖的毫毛都没有散开,跟他之前用的那些秃笔,简直判若云泥。

停笔后,他又快速浏览一遍答卷。

不得不说,小字就是藏拙,只要写得工工整整,打眼一看就很舒服。虽然细看依旧毛病不少,但阅卷人也没工夫端详他的笔画,自然不会扣他的卷面分。

刚刚检查完最后一个字,云板再度敲响,苏录便搁下笔抬起头来,稍稍活动下久经锻炼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