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毅他们所在的那间小屋的灯光,在第七个黎明到来之前熄灭了。
并非因为油尽灯枯,而是执笔之人已完成了他的任务。
“完成了。”石毅的声音带着轻松,目光扫过桌面上堆积如山的成果一一那已不是简单的图纸,而是一座用墨线和数据构建的,关于鞍山舰的完整资料。
周慧兰几乎是同步地合上了手中那本厚厚的记录本,发出“啪”的一声轻响。
两人开始将图纸,分门别类,整齐叠放。
舰体结构总图:龙骨、肋骨、纵桁、甲板横梁、舱壁……尺寸精确至丝毫无差。关键承力节点处,醒目的红色虚线勾勒着石毅提出的优化方案(应力分析数据与预期提升效果标注清晰)。
武器系统分图:B-13主炮塔内部传动机构纤毫毕现;PTA-53鱼雷发射装置更是核心,液压原理、后坐力传导路径、瞄准具联动机构改进方案,甚至未来替换为双联37mm自动炮的预留空间草图,都清晰呈现。轮机舱动力系统图:蒸汽轮机、锅炉、管道迷宫……被彻底解析。石毅用不同色笔标注的优化管道走向、阀门布局调整、以及针对锅炉热效率的切实可行的结构改进与燃烧室优化方案。
雷达及航海舰桥图:“十字鸟”雷达结构精确,现有系统缺陷被一针见血地点出。
虽未越俎代庖画出替代品,但关于脉冲压缩技术、PPI显示器应用、人机工程操控台设计方向的文字阐述,已为未来指明了清晰的技术路径。
电气及辅助系统图:电缆铺设、损管水泵、消防管路、通风系统……无一遗漏。石毅在损管控制图上标注的现有水密隔舱不足及增设强化建议。
每一张图纸的核心位置,都附有石毅书写了其的技术原理和可行性改进建议。
原理精要寥寥数语,直指设计核心与材料关键,改进建议则如同精准的外科手术方案,基于当前国内工业水平,提出具体、可落地、效益明确的优化点,并尽可能附上计算依据或量化预期。
两人配合默契,石毅负责核心图纸的排序,周慧兰则快速而准确地将所有相关的草稿、计算稿、记录本分门别类,捆扎整齐。
不到两个小时,所有承载着鞍山舰全部秘密与未来可能性的纸张,被分装入几个厚实的特制大号牛皮纸档案袋中,最后被小心翼翼地放进一个坚固的军用绿色铁皮文件箱内。
“咔哒”一声,箱盖合拢,黄铜搭扣锁死。
上午十点,赵刚准时敲响了房门。当他看到那个象征着任务完成的铁皮箱,以及站在箱旁神采奕奕的石毅和周慧兰时,饶是早有心理准备,眼中还是爆发出难以抑制的震惊和狂喜。
“首长!周处长!这…这是…完成了?”赵刚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变调,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七天!仅仅七天!这简直是神迹!
“幸不辱命。”石毅微微一笑,拍了拍冰冷的铁皮箱盖,动作轻松得像拍着一个普通的工具箱,“所有图纸、结构解析、技术原理备注、以及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出的改进建议,都在里面了。老赵,接下来就交给你了。”
赵刚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翻腾的心绪,郑重无比地伸出双手,如同接过一件稀世珍宝,稳稳地接过了那个沉甸甸的箱子。入手的分量,让他心头更是一震。
“我立刻安排最可靠的渠道,加急送回部里!首长,周处长,我代表海军部队感谢你们的付出,谢谢!”说完,立即激动的给两人敬了个礼。
“老赵,不必如此,我们也是军方的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石毅先是回了个礼,然后摆摆手,认真的说了一句,然后就继续说道:
“任务完成,我和慧兰也该回四九城了。军一厂那边,离开这么久,总有些不放心。
麻烦赵参谋帮我们向上级请示一下,安排最快回四九城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