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毅没有回家,而是顶着晨曦微露的天光回到办公室。
他摊开信笺,提笔蘸墨,以“红星第三机械制造厂党委并转呈部领导”的抬头,书写一份措辞极其严谨、分量却重逾千钧的“技术储备可行性报告”。
报告中,他着重阐述了基于新型机床加工能力提升,对现有制式枪械进行工艺优化、提升精度与可靠性的若干具体方案(此为明线),并极其隐晦地提及,结合对前沿材料(如轻质高强度合金)的探索和对新型自动原理(如“混合能量驱动”)的理论推演,初步判断存在研制重量更轻、火力持续性更强、环境适应性更广的新型班组支援武器的可能性(暗指81杠和81班机),以及……探索性构建营连级压制与反轻型装甲火力的技术路径(89式重机枪)。
至于巴雷特、88狙和那台金属风暴制造者(CS/LM12),报告里只字未提。
最后,他恳请部里,鉴于三机厂当前独特的技术积累和高度保密的厂区环境(全部退伍军人组成。),允许成立一个精干的“技术预研攻关小组”(代号“启明”),进行小范围、最高等级保密状态下的原理样机试制与深度验证,为未来可能的型号立项积累宝贵经验、规避潜在风险。
最后他写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将厂后的山占据下来,领导应该会批,毕竞山上什么也没有。但对于石毅来说,后面的山,可以打造一个隐蔽性极强,安全性很高的机密车间,他准备将零号车间搬进山里去。
报告写完,密封,通过厂内绝密渠道火速发出。
几天后,军部的批复如约而至。没有热烈的嘉奖,没有明确的型号任务,只有一份加盖着鲜红绝密印章、措辞同样滴水不漏的指令:
“原则同意红星第三机械制造厂成立“技术预研攻关小组’(代号“启明’),特批山地作为机密车间使用,在确保绝对保密前提下,进行相关技术路径探索与原理样机试制。所需特殊材料清单,按程序特批。试制成果及验证数据,需形成绝密专报,直呈军部。望严格控制知密范围,确保万无一失。”石毅看着这份批复,嘴角终于勾起一丝如释重负的笑意,这柄“尚方宝剑”虽然单薄,仅覆盖“原理样机”层面,但足够了。
它赋予了零号车间存在的合法性,为后续更大规模的生产披上了一层至关重要的保护色。
他立刻召集杨工、李建军,在会议室内,召开了“启明”小组核心层第一次会议。
“杨工,零号车间即刻进入第二阶段!”石毅的声音斩钉截铁,“目标:保质保量,全力扩大产能。81式自动步枪(八一杠)、81式班用轻机枪、89式重机枪,作为当前优先级最高的“原理样机’,每样至少给我生产出五十支,弹药是生命线,7.62mm中间威力弹、12. 7mm重弹,配套生产必须跟上,质量要求一丝不苟。
巴雷特、88狙、转管机枪,技术复杂,作为技术储备与验证平台,每样再生产十到二十支,持续优化工艺,尤其是巴雷特关键部件的材料替代方案,要重点攻关。
人手不够,从全厂范围内秘密筛选政治可靠、有机械加工基础的退伍兵骨干,以“精密设备维修特训’名义调入零号车间,由你亲自进行保密教育和技能速成。”
“明白!”杨工用力点头,眼中燃烧着攻坚的火焰,“车间的兄弟们早就憋着一股劲,有了第一轮的经验,流程会更顺畅。材料…尤其是那些特殊合金和高强度钢材…”
“清单给我,我亲自去跑炼钢厂私人通道,找兄弟单位协调。”石毅截断他的话,语气不容置疑,“你只管生产和质量,遇到技术瓶颈,随时找我。”
他锐利的目光转向李建军,如同出鞘的利剑:“李连长,“启明’小组的安危,三机厂的安危,从此刻起,就托付给你和你的警卫连了。”
李建军“唰”地起身,胸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