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6章 流民围城(2 / 4)

接处,多了一个圆圆的木盘。

“王伯,开始吧!”沈嘉岁站在田埂上,沉声道。

被点名的老农王伯深吸一口气,满是老茧的手稳稳扶住犁梢,吆喝了一声:“驾!”

老黄牛迈开步子。

令人惊奇的一幕出现了。

那弯曲的辕似乎将牛的拉力巧妙地引导,圆盘灵活地转动,控制着方向。

犁铧轻松地切入板结的泥土,翻起深褐色的土浪。王伯只需稍稍用力把持方向,竟显得比往日轻松许多。

一圈,两圈,三圈!

速度明显快过以往数倍。

当王伯吆喝着牛停下,众人定睛看去,那翻开的土地,不多不少,正好是三垄。

“三垄!老天爷,一口气犁了三垄!”一个年轻汉子失声叫了出来,眼睛瞪得像铜铃。

旁边一个老把式激动得胡子直抖,指着旁边一块同样大小,但是用传统直辕犁刚刚费力犁完一垄的地:“快!看那边,才犁了一垄,还累得牛和人直喘!这新犁…神了!又省力,太快了!”

田埂上瞬间炸开了锅。

“三倍!真有快三倍!”

“王伯看着一点不吃力!”

“这犁咋做的?咋这么灵光?”

“县主画的那图,真管用,真神了!”

惊叹声此起彼伏。

农人们看向田埂上沈嘉岁的目光,充满了震撼和发自肺腑的敬畏。

不知是谁先感叹了一句:“到底是侯府出来的千金小姐,饱读诗书,懂得就是多啊!这本事,咱庄稼人八辈子也想不出!”

“是啊,读书识字就是好。”旁边有人附和,语气却带着深深的羡慕和黯然,“可惜啊,咱们穷苦人家,饭都吃不饱,哪有余钱送娃儿去学堂认字…”

这声低低的叹息,像颗小石子投入喧闹的池塘,瞬间让周围几个农人沉默下来。

认字?那是地主老财家少爷才配有的福分。

沈嘉岁将这细微的叹息听在耳中。

她目光扫过一张张被风霜刻满痕迹的脸,心头一动,朗声开口:

“读书识字,不该是少数人的福分。新昌县的孩子,无论贫富,都该有机会开蒙识字,学些算术,懂些道理!”

喧闹的田野瞬间死寂。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难以置信地望向她。

“本县在此承诺,”沈嘉岁迎着千百道惊疑不定的目光,斩钉截铁,“待县务稍安,新昌县衙将牵头,广建免费学堂。不收束修,让县里的娃娃们,都能进去读书。不求个个考状元,但求能写自己名字,会算账,明事理。”

“免费学堂?”

“不收钱?”

“县主说的可是真的?!”

巨大的惊喜如同惊雷,在人群中炸开。

王伯第一个反应过来,这位一辈子在土里刨食的老农,激动得老泪纵横,“噗通”一声就朝着沈嘉岁跪了下去:“县主大恩!县主活菩萨啊!小老儿替新昌的娃娃们,给您磕头了!”

说罢,额头重重地磕在田埂上。

“给县主磕头!”

“谢县主大恩!”

“娃娃们有盼头了!”

如同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黑压压跪倒了一片。

沈嘉岁心头却并未轻松。

她马不停蹄赶往县衙。

秋稻在望,水利是悬在头顶的一把刀。

县衙内,气氛却有些凝重。

常县令指着摊开的新昌水系图,愁眉不展:“县主,水渠走向早已勘定,最难啃的骨头就是原钟家庄子挡路的那一段。如今钟家已倒,障碍已除。抄没钟、钱两家,县库充盈,修渠的钱是够了。可这人手…实在捉襟见肘啊!”

他掰着手指头算:“矿上、火柴厂、农具坊、还有新建的农研所,县主您名下的工坊,吸纳了全县近半的青壮劳力。剩下的劳力,领了官田的佃户,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