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再入雒阳
但如果这些事都让吕布做了,那董卓该如何是好?在武力打不过吕布,政治经济实力也不如吕布的情况下,那在朝堂上,董卓凭什么像现在这样独揽朝政?
没错,这就是吕布要的东西。
既然事实证明董卓不配在那个位置上管理朝政,那他就应该下去,让吕布来管。一个人享受了权力,就必须承担这份权力带来的义务,只会用权力让别人奉承自己,为自家谋取私利的人,根本不配当官。董卓知道吕布的想法,但他不想放弃自己的地位。世上像吕布这般有理想,有原则的人注定是少数,极少会有人因为觉得自己德不配位,就主动放弃已经得到的权力。
近乎绝望的董卓就这样选择了拖延战术,似乎在期盼着奇迹能拯救他。然而一
“太师,最近军饷给得不足,非西凉派的营中已经不断有人闹起来了。”樊稠、胡轸等上报道。“他们说已经完全抢不到钱,日子过不下去了!”
………先给他们三成军饷吧,饿不死,至少不会闹事。”董卓硬着头皮,给非凉州派的七万大军批了三成军饷用作口粮。
“太师,吕布会交钱吗?坊间都在传他不会来。”
“放心吧,我有办法……”
董卓说不出具体情况,只好敷衍了事。
实际上,最近因为国库的收入太低,董卓连自己那三万人都已经无法靠国库供养了,他最终,同意了动用平阴金库的私财去养活自己的三万嫡系。
没办法,这三万人就是董卓的命,他必须养。但他也很清楚,自己养不起,也没法解散的其他七万禁军,已经成为了一个定时炸弹,随时可能把雒阳掀了。
而如果没有额外的收入,等自己消耗完平阴金库的十多亿财富后,他的凉州将领就该开始下克上了。但又过了三天,司徒王允与司空杨彪二人找到了董卓,其中,王允兼领尚书事,实际上董卓朝廷实际行政的主官。他心中对董卓不满,欲除之而后快,但表面上却对董卓颇为恭敬。
而董卓也真的给了王允朝廷的最高行政权,原因也很简单一一他自己没人搞得定,只能把政权依托于士人,而王允是至今为止,少有的没有被董卓看出任何叛意的士人官僚。
而这次,王允的来意也很简单一
“太师,钱粮不够,您给七万禁军批的那三成军饷,国库快付不起了,最多只能撑三十天。”“什么!?”
“………钱终究还是变不出来的,希望太师早做打算。即便此时太师接受秦王的条件,货物从长安运来也要大半月的时间,到时候,恐怕就算同意了秦王的条件,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完全断饷的话,难以想象雒阳禁军会做什么。
如果太师打算自己用平阴的积蓄积蓄硬抗,倒也是种办法。”
董卓顿时一惊,而这句话,就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些日子,董卓已经要被各种各样的财政问题逼疯了。
钱钱钱,做什么都要钱,为什么把持朝政,掌握了如此权力的董卓反而越过越困苦?
董卓简单的大脑已经无法再去考虑这么多复杂的问题了。
他只知道,摆在自己面前的有两个选择,现在接受吕布的要求,还是把自己的积蓄彻底花光后再接受吕布的要求。
这样想来,也许让吕布进京连同朝廷的权力一同接管朝中义务,已经是董卓唯一的选择了。“.……你们商量一下,如何接受吕布的方案吧。”
“……”
其实,从长远角度来看,董卓本应该参与这迎吕布方案的具体制定,而不应该全权交给这些士人。但对董卓来说,他的一大特点就是,为了眼前利益可以给以后惹下无穷的麻烦,而当麻烦真的兜不住时,他会开始逃避现实。
最终,王允和蔡邕、黄琬、杨彪、士孙瑞等人商议之后,搞出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