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也要多买多占多存,只有到手的才是自己的。
葛绒应该已经有了计划。
过了西码头坊以后,就是正如火如荼建设中的长安坊了。
安昕看到,第一期的红砖房已经建起来了。
因为缺少钢筋,这些红砖房仅有四层。
外墙也没有条件做保温,但砖墙很厚,保温性应该十分不错。
此时,这些房子正在安装木质窗户,然后用细小对称的隼牟将玻璃卡在其中。
不知道是哪里的工坊供应的白色瓷砖,工人们正在外面张贴着,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着熠熠的光。“号外!号外!”
“余家军在泸州大败教匪三万大军,收复泸州城!”
一些机灵的报童跑到了长安坊叫卖。
“这是昨天加印的一期东阳报。”
张良解释说道。
“嗯。”
安昕看着报童跑到一栋三层的小楼跟前叫卖。
而在小楼外面,排了长长的队伍,听口音尽是一些江南人。
听到余家军打败剿匪的新闻,人群顿时振奋起来。
“小子,你这是卖的?”
有人还没接触过东阳半月报,朝着报童问道。
“是的员外,一份只要三文钱。”
报童道。
“平时那么厚一沓,今天只有这一张纸,怎么也要三文钱?”
有人质疑道。
“这一期因为是加印,报社的先生们废了好多功夫,印刷厂也要进行排版,功夫并不比平时用的少呢。而且,这一期还有几位大人对于江南战局的分析,光是润笔费就花费不少。”
报童很有条例的介绍说道。
“快,给我来一份。”
这边的江南人对于老家的消息是极度渴求和焦虑的,现在有了解老家消息的渠道,以及战争分析的权威内容,他们哪里还在乎这区区三文钱。
只是几分钟时间,报童手里的报纸就已经售卖一空。
“小子,还有没有?”
没买到的人焦急不已。
“员外别急,小子这就再去报社取。”
报童的挎兜里在已经塞满了沉甸甸的铜板,高兴的咧着嘴朝着金银西街跑去。
“梁申。”
安昕喊来梁申,指了指那个报童。
“明白!”
梁申不等安昕说完,就明白他要表达的意思。
他也已经看到,有人盯上了报童,并悄悄的跟了上去。十有八九是要等到个人少的地方施行抢劫了。现在,不只是大量士绅富商逃来了东阳府,一些来自江南、燕赵等地,以及周边一些在朝廷苛捐杂税、在地主压榨之下活不下去的百姓、佃户,也有很多来到东阳府找活路的。
人一过百,形形色色。
总有一些想着不劳而获的人出现。
果然,一高一矮两个男人追上报童要抢劫的时候,被暗卫抓住现行打了一顿,捆了起来,并让报童去县衙报了官。
“府城的治安要抓起来、严起来、响起来,要让大燕律长出牙齿,不能让几个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安昕十分明白,没有强力管理,就会滋生治安的混乱。
东阳府里没有摄像头,一旦发生偷盗、抢劫、斗殴甚至杀人,所能依靠的基本上就是发动群众的人海战术,最终真正能破的案子寥寥。
所以,加强人员巡逻,加大惩罚力度,让犯罪的成本成倍上升,后果难以承担,才能真正震慑住一些法治观念薄弱的人。
治未病,防未然,才是最好的治安管理。
“回去以后,我和万师爷起草一份公文,发到南北两县去。让他们将各坊市的坊长、市令发动起来。”张良说道。
“嗯。”
安昕点头。
大燕朝的体制,皇权不下乡,与乡绅共治天下。
这是因为下乡的成本极高,生产力达不到,也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