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杀不杀在你们(2 / 2)

给百姓们递剑,想杀匈奴奴隶的,上前去。“不对,公主,要杀匈奴人,我们上战场上杀去,为何要在此地杀?这些人手中戴着手链和脚链,要么也是老弱妇孺,杀他们,显得我大汉不能容人,与他们匈奴一样都是些禽兽不如的东西。"真有人想接过剑杀人的,却也有人意识到不对,这怎么能杀?眼前的这些人成为俘虏,他们归顺大汉了,杀降,为天下所不耻。

“呸,匈奴人攻破我们大汉城池的时候一路杀戮的时候,何时考虑过我们这些人的生死,死在匈奴马蹄下的人无数,那更不会管我们是不是老的,少的!“不错。所以匈奴是蛮夷,是未经教化之族。我们骂他们禽兽不如,举国上下一心只为灭匈奴。灭其国。然匈奴所为,我们既不耻,难道我们就要跟他们一样?公主,不妥,四夷之内非只有匈奴。况且倘若杀降之事传扬出去,必会引起匈奴的拼死反抗,对战事不利的公主。”有一人苦口婆心的相劝,希望刘侄千万莫犯糊涂,这使不得的。刘侄注意到那人,是一个清瘦的青年,一脸的着急相劝。“敢问尊姓大名?"刘侄朝对方作一揖而问。清瘦青年想不到刘蛭会有问,还是如实答道:“小人萧政。”刘侄以手示意之,也不忘同众人道:“诸位今日尽可畅所欲言。你们若认为应该将匈奴所有人杀光杀绝,人在这儿,你们只管上前,以为不应该杀,你们便说服对方。”

换而言之,她在这儿就听他们的,他们要是说杀,那就杀。如果认为不应该杀,那就不杀。

刘侄这态度,倒是让不少人傻了眼,挑起事情的人是刘侄,刘侄倒好,把事情交给城中的百姓们讨论,竟然是谁说得在理便听谁的意思。“公主。匈奴若要灭其国,绝不能对俘虏赶尽杀绝,否则匈奴上下若知降汉者亦逃一死,必拼死一搏。留有一线生机,给人一丝希望,非为匈奴,而为大汉将士。“萧政一听刘侄的话,急忙将心中想法道来,想让刘侄听他的劝。刘侄点点头。

一旁的百姓中一个长得高壮的郎君道:“匈奴人什么样子,你也看到了。他们刚刚就想对我们的人不利,这样的人留在大汉也是对大汉极为不利。”萧政已然道:“伤我百姓者,自有律法处置。他敢出手伤人,公主已经给人教训了。但在无人出手前,我们不能轻易杀人。这不是为了匈奴,而是为我们大汉的将士,也是为大汉的安宁。”

刘侄想不到在这朔方城内还能有萧政这样的人!喜于得了良才,刘侄心情更好。以为此番不论结果是否能够如她愿,得一个萧政已然很不错。

“凡有伤我大汉百姓者,公主已然说了,无论何人,依法处置就是。依法处置和直接杀人,一个不留是两回事。“萧政苦口婆心相劝,盼百姓们能够听进去。

刘侄察觉有人不高兴了,显然这些冠冕堂皇的话,他们听多了,多得让他们多有不喜。

“我还是那句话,想杀匈奴人的人上前,刀剑在那儿,人也在这儿,都还等什么?“凡事就得让人试试。心中有怨,心中有恨,得给人发泄出来的机会,这种情况分明是刘侄有意要给他们开一个口子。杀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少在刘侄看来不是。刘侄一开始推出那样一个老妪,就是在提醒在场的人,匈奴是可恶,欺压大汉七十余年,和大汉有着血海深仇。

可是,战场之上能够拼杀的人,到城里,这里被大汉俘虏的匈奴人里,不代表他们都应该受死。

杀与不杀,刘侄心里同样也会纠结,思及大汉死在匈奴手中的人,大汉的子民,匈奴扬起刀时从来不曾手下留情。而他们大汉却要犹豫?就像萧政说的那样,大汉有些事明知不对,不能做。人是杀不光的,杀不绝的,眼前的匈奴奴隶也一样。杀掉这些奴隶,落得一个杀降的名头,那会为大汉后续的将士们带来更多更猛烈的反击。

诚然大汉的军队强盛非昔日可比,难道能够有办法让大汉的将士少一些对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