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间流露出对大汉的恐惧。”
这样的话引起下方学生们的共鸣,有人站起来道:“出击匈奴的最大的功臣当属大将军卫青。”
这自是引起无数人的共鸣的,马上有人制止道:“当属陛下,若非陛下调度有功,以一国之力支持大军北上出击匈奴,岂有那样的胜利。”张骞眨眨眼睛,这百川书院当真是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话也都会说。刘侄的身份尴尬,饶是卫青确实是立下大功,那样的功,也是万万不能太宣扬,最好能不提就不要提,否则纯纯是让刘侄难做,也让卫青处于风浪尖口。纵然卫青本就处于风浪尖口中,能省一事还是应该省一事的。“对,出击匈奴,以陛下为重,若非陛下坚持,就朝堂上的那些臣子,个个喊着无为而治,和亲匈奴以换和平,岂有大军之胜。陛下英明!”"一声声的陛下英明,直接响彻整个天际,张骞寻找刘侄的身影,分外好奇到底百川书院是怎么教人的,竞然能教出这样的学生们。
不,老师其实也挺厉害。
张骞听着一声声的高喊,一个转头发现,太学的人们一个都跟不上,这活跃性,无可比之处。
虽然太学是朝廷所办,然而差距一大,难免让人有些拿不准。故,此时此刻,张骞的心情更复杂了。
可还是压下这份复杂,朝堂上的事不是他能管的。刘彻让他来百川书院是让他过来讲见闻罢了,剩下的事不归他操心。“在西域各国中,有一个大宛国,此国中有一种马,名曰汗血宝马,因其马汗如血,故得其名。那样的马也是好马…"张骞冲一众学子们安抚的一笑,让他们可以安静下来,继续听他说话,他要是不说,这一趟岂不是他们白来了。刘侄领卫长公主和刘节、刘据就坐在一处不显眼的位置,乍一眼看去不明显,但在那儿却是可以看得清台上台下的情况,也能听清张骞所说。人一多,场地大,张骞扯着嗓子喊,好在刘侄的人都聪明识趣,早早的就已经送上甜甜润喉的汤水,张骞扯着嗓子喊也保证他的嗓子不会受到损伤。刘据和刘节两个小的听得张骞说得有些入迷,卫长公主也第一次知道,原来外面真的很大很宽广,她自小长在长安,连长安城都没有出去过,张骞竞然能够往西域去。
当然,那是极其危险的事。
等到张骞讲完,百川书院的学生们齐齐起身,朝张骞作揖谢之,“多谢博望侯为我们授课。”
感谢的话,那样行以大礼,亦可见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激。张骞有一种下回还可以再来继续给他们上课的想法,百川学院的学生,很好。
好得让张骞都舍不得就这样走了。
还以一礼,张骞没有显露出来,有人走到张骞之侧,“博望侯请,公主在不远处等着博望侯。”
“以后,我们可以拿下西域吗?"此时卫长公主不确定的询问刘侄,好像只要能够从刘侄的嘴里得到肯定的答案,事情一定能成。“会的。不过事情一步一步来。哪怕我们有目标,也不能太急。而是要慢慢的一步步,扎扎实实的走下去。开疆辟土之功,无人不想。但打下来只是开始,跟人斗智斗勇,以人心归附,天下皆安,才是根本。打下的城守不住,甚至无利可图,这就是赔本的生意。“刘侄尝试用做生意的角度告诉卫长公主。卫长公主转向刘晖道:“治国并非是做生意?”“治国不是做生意,却皆为利。百姓无粮受饿,百姓依?朝中官员无利可图,他们依?父皇安天下而无所得,父皇难道就依?"刘侄道来。做生意求的是利,而各方谁不是奔着那点利去的,如果得不到利,他们能答应?
答应是不可能答应的。
“所以,治国是尽可能平衡,以令各方得利,从而也让天下得安。阿姐。”刘侄挑挑眉,那唤的是阿姐,何尝不是也在教刘据。刘据还不算太懂,细细品味刘侄的话,好像有些拿不准。“不太理解没有关系,阿据先记下。许是将来有一天你突然就懂了。"刘侄安抚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