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不听劝死得快
李广,李广难封。
后世有多少人为李广抱不平。
对,抱不平的人还怪责卫青和霍去病靠着卫子夫上位能够得到重用。哼,难道刘彻没有给过李广机会吗?
第一次主动出击匈奴的四路兵马中,李广也是其中的一路兵马,只不过李广全军覆没。
全军覆没被擒住,差一点李广也回不来了。那一战刘彻免李广之罪。
随后的几回出战,都是以卫青为主。
卫青和霍去病在史书上记载的功绩都是实打实的,自然,哪怕刘彻一开始是因为卫子夫的缘故重用他们,封侯拜将是凭的实打实的真本事。自然,李广封不成侯只是因为战功不够。
否则,他的儿子李敢也得以被封为关内侯了啊。难不成不是更好的证明,李广无功?
“陛下,陛下怎么能如此。这是上谷。自来受到匈奴大面积骚扰的地方。”李广此时的声音传来,透着不满,刘侄注意到在他身后的众将,有人拉了拉李广的衣袍,李广不要乱说话,这是内侍,定是天子身边的人。李广一把将人挥开,拳头都不自觉的捏紧问:“陛下是不满于我守城吗?”“李将军,你有任何不满可以等回到长安后同我父皇分说,这份诏书,你听是不听?“刘侄走了出来,这下众人都注意到刘侄一个孩子在一群人的包围之下。李广自是认得刘侄的,那常常出入在未央宫的宣室里,由皇帝陛下带在身边长大的公主。
“长安公主。"长安,大汉的国都,自来的皇帝们再疼再宠着一个女儿,也未有人以长安为封号的。刘侄是第一个,当时有多少人不同意的劝着刘彻,刘彻尽都听不进去,一意孤行。而且刘侄的食邑也都在长安。乍听长安公主,多少人想起天幕的那些话,未来的汉仁帝。这是敢造他们陛下反,而且成功后也让后世的帝王称之为仁的皇帝。或许是因为想到以后的刘蛭也会是皇帝,刘蛭走出来时,那双漆黑的双眸盯向李广,刘侄缓缓行来,神色间透着不容人置喙的压迫。李广不由的后退一步,一想不对,他怎么能让刘侄一个孩子吓着。“长安公主。“见礼后的李广往迈步有意同刘侄说道说道,结果刘蛭又问:“本宫问你什么你就答什么,李广将军做不到?”李广是将军不假,可刘侄是大汉公主,奉诏而来,为的是国事,也为的是百姓。
无论李广有多少不满,也该记住他是臣,刘侄是君。“臣听陛下吩咐。"李广纵然不服气,也知道不能和刘侄直接对上。躬身抱拳回应。
观刘侄的态度也不像是能够听他的一句劝就不做事的人。吐一口气,李广思量的是接下来怎么应对。刘侄已然道:“那就言归正传。匈奴来犯一向没有规律,尽快部署。”李广一个守城多年的人,对刘侄所谓的部署提醒道:“公主,恐有损于土地。”
“拦不住匈奴进犯,损的是大汉百姓。况且,如今土地里有东西吗?"刘侄听到李广对土地的担心,语气稍微软和一些。因为软和了,李广也顺势道:“来日春耕。”“解决匈奴后再将土地复原就是。李广将军先把眼前的事解决吧。"刘蛭不以为那是事儿,有问题可以解决。在土地里埋陷阱,又不是在之后不能挖出来。李广听出刘蛭的不甚认同,找那诸多借口是不配合吗?“李将军不愿可以直说。倘若事情安排下去做不好,李广将军,我唯你是问。"刘侄警告敲打,不允许有人胆敢糊弄她。刘侄目不转睛的盯着李广,李广自知刘晖不是说说而已,刘彻把刘晖放出来,而且让他们都得听刘蛭的,可见是认准刘侄的。到时候出了差错,李广到文彻的跟前分说,解释有用才有怪!
“诺。”李广无论心里再怎么不甘心,也不得不乖乖应下一声是。刘蛭朝身后的人道:“事不宜迟,马上安排。我觉得匈奴要来了。”这话听得人一凛,想她一个初到战场的人,对匈奴所知道的信息都是别人说的。
一句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