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朝廷为了加强百姓们识字做出的努力。“扫盲这个事,那是从古至今都有。从统治阶层来说,管理一些识得几个字,讲道理的人,会比完全不识字,不懂道理的人更难。当然,反人类的朝廷也有,但中华上下五千年,独一个而已朝廷都想教人识字,不过是因为造纸术和印刷术没有出现前,竹简的保存太难了,想要普及教育,文化传播的方式太少,很多事不是那样一个时代的人意识不到,而是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
刘侄都把造纸术和印刷术弄出来了,她在解决最大问题的情况下,举一国之力都不能把教育事业办起来,后世人都得唾弃她。刘彻瞥过霍去病问:“阿侄的主意你怎么看?”刘侄和刘彻说话的时候,霍去病看着手里的书,听到刘彻的话,霍去病抬起头答道:“自来的规矩,锦上添花,印刷的书钱不用朝廷出,谁能挑得了毛病。”
此言一出,是把刘彻的顾忌都道破了。不需要顾忌是吗?刘彻冲刘侄道:“好,你只管放手去做。至于你要建起的书楼,你只想建一个书楼?”
当爹的还是了解刘侄的,刘侄不是那一种凡事只看眼前的人。“学校。"刘蛭眨眨眼睛提醒刘彻,她之前说的学校,别刘彻听完再无下文。这事很可以为之的。“书楼在前面,旁边是学校。勤奋学习的气氛会感染。”果然,刘彻就知道刘侄一定有别的主意,绝不会是只单纯要建起书楼而已。“书楼该建在闹市之中。学校应该?“霍去病冒出此问。认真的看向刘侄,以为两者偏重不同,不应该混为一谈。
“而且,你计划建起的学校不是像太学那样吧。你之前提及的小吏。查案问案,各家的长处,连同经商在内都要设立专门的科目。“霍去病忆及刘侄说的那些事,他都记得,也得提醒刘蛭不可以忘记的。刘蛭眨眨眼睛望向刘彻道:“真要是按我原本的主意,那学校得建得老大了。我不是想着先把学校建起来,做出成绩让父皇瞧见,父皇以后肯定能同意我扩大学校。”
呵,可真是一步一步的慢慢的算计刘彻,让刘彻见着好处再提要求,而不是打从一开始就盘算着先让刘彻给她好处,她再给刘彻亮出意义。刘彻那么多年就是让刘晖这么哄着的。
以前不觉得,现在,刘彻想,要是让刘晖这样的哄下去,刘彻得利,刘晖同样得利,无论何时,刘蛭的主意能解刘彻之急,试问这样一个人刘彻能舍得不用吗?
纵然是现在知道将来刘侄长成之后会造他的反,他都舍不得不用。何况以他从前的心性,一个女郎,他的女儿,得了再多的权,最多也不过是参与朝政,像他的祖母,像他的母亲,姑母,姐姐们一样,不会有别的情况。可是,天幕告诉他,也告诉天下人,公主怎么了?公主也不是不能造反上位。
刘侄眼下没有那个心,刘彻很清楚。
所以,刘彻很好奇,刘蛭在何时生出那样的心思?一往无前,就凭八百人也敢逼宫的?
刘彻脑子里的疑问不断浮现,对某个天幕也是怨念无比,这都几个月没有出现了,真真是可恶得很。要么就别出现,怎么能够说了一半,剩下一半不说。不对,该说的都说得差不多了。
汉仁帝的情况,她开疆辟土之功,不亚于刘彻。就这一点,引得多少人趋之若鹜?
开疆辟土之功,跟着刘彻可以,跟着刘蛭也可以。而且,刘侄是汉仁帝。仁这个谥号,不杀一个功臣的做法,引得多少人向往。
刘彻这儿,啥也不用说,就他用的丞相,死了多少个了?刘彻是一个有雄才伟略的帝王,可他的冷血也是有目共睹的。没有人不想善始善终,可惜也不知道他们那些人能不能活到刘侄上位的时候。
对呢,刘彻在位51年,这样的时间,谁听了不得正视。就这会儿刘彻在位才十三年,还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所以,考虑刘侄的,那是他们能考虑的时候吗?压根不需要。刘侄也是清楚的知道这一点,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