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两个分别是前丽华棉业首席操盘手周腾飞、前中古糖业董事长庞桂雄。
这两人都自杀了。
周腾飞不必多说,死于一个月前的棉花逼空事件;庞桂雄死的更早些,他在08年重仓做多白糖导致资金链断裂,最终破产自杀。
期货是所有行业中自杀率最高的了,哪怕曾经风光无限,到头来也躲不过功亏一篑的宿命。“你们呐,都是在错误的时候做了错误的判断,死不悔改。”
赵明德有些感慨。
二十多年前,他们在路边摊上喝酒撸串的场景历历在目;二十多年后,物是人非,当年立下豪言壮志的兄弟三人只剩下他一个。
“我不会重蹈你们的覆辙。”
消息面的暗潮汹涌让不少白糖厂商嗅到赚钱的契机。
除开千色糖业外,其余白糖巨头的动静也不小,甚至就连东南亚的产业资本都在蠢蠢欲动,想从中分一杯羹。
按照产业规模来看,国内白糖产业第一名毫无疑问是中粮旗下的中粮糖业,同时也是悬在其他白糖资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其次便是宁南糖业、桂西糖业、云糖集团、千色糖业、韶关糖业和广南第一糖业等公司。
他们的市场份额相差不大,第二名的宁南占比8.8%,第五名的千色占比7. 2%。
哪怕是排名比较靠后的广南第一糖业、本次事件的主角,市场份额也有4. 4%。
这就不得不提到监管对垄断的打击力度了。
其他行业,比如手机、电脑什么的,民企市场份额高最多敲打一下,但像白糖这种战略物资,核心大头必须由国企、央企直接管控。
如果落到私人手上,后果就很严重了。
至少站在大多数人的角度上看,垄断是弊大于利的。
市场经济有市场经济的优势,自然也有相应的劣势,而它的劣势恰好是计划经济的优势,因此相辅相成是最好的选择。
对不同的糖厂而言,他们的处境不同,选择的策略也不同。
既有像千色、广南第一糖业这样的套保生产商;也有认为当下供需紧张,可以复刻上一轮逼空的产业资本;还有无意参与其中,但被迫卷入的白糖工厂。
另外,东南亚的白糖出口商、华尔街的金融资本也在浑水摸鱼。
众多势力盘根错节,让白糖的局面变得扑朔迷离。
对于未来的走势,各大机构的看法不仅不统一,甚至存在严重的分歧。
以欧美为主的知名投行、资管公司认为,当前全世界的白糖供应仍在持续收紧。
尽管白糖的现货价格已经维持在历史高位有一段时间了,但他们普遍预测未来至少还有50%的上涨空间!高盛在上周末将白糖的目标价由1190美元/吨提高至1640美元/吨,折11000华夏元/吨;摩根士丹利、美银和瑞银均认为保守估计白糖将涨至1550美元/吨;
国内大多数媒体也跟着附和,尤其是南方地区的各大报刊,一个比一个夸张,最离谱的是粤桂经济报,他们认为白糖甚至能涨到15000甚至20000华夏元一吨!
这完全是拿钱办事,专门给国内产业资本和国外金融资本充当笔杆子的!
然而,太多不明真相的散户信以为真,一个接着一个冲进期市。
他们的未来不会比当初高位做多棉花的人好到哪里去。
那些机构多头巴不得散户来接盘做多,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借机抽身,了结持仓的利润,把现货交割的大雷转移到毫无抗风险能力的散户身上。
每个金融从业者都是可耻的骗子、吸食他人血液的寄生虫,他们以此为生,手段无所不用之其极。有人唱多,就有人唱空。
那么,现在市场上有谁在唱空白糖呢?
主要有两方,一方是以中粮为首的国家资本,他们不断向外界表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