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朱棣:我家老四,是千古一帝?> 第122章 民生是最大的问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2章 民生是最大的问题(1 / 2)

查抄的同时,朱高烁也调阅了吏部档案,青盘县令周无最,堂堂七品,年俸禄折合米约九十石,这点粮食,节省这点次啊能养家糊口、雇佣幕僚师爷、维持官体排场,就连衙门里那几十个编外差役的工食钱都不够。这正是太祖朱元璋定下的“低俸养廉”政策留下的巨大隐患。

官员俸禄微薄得连基本生活都难维持,遑论养廉?

其结果必然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将手伸向无权无势的百姓。

看着堆积如山的赃物和饿浮遍野的奏报,朱高烁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他理解朱元璋的初衷是想减轻百姓负担,杜绝宋元时期官吏奢靡贪腐之风。

但现实是残酷的,这点俸禄,在物价飞涨的永乐朝,连一个县令维持最基本的体面和衙门运转都做不到!

“殿下,这周无最等人……”王翱请示如何处置。

朱高烁眼中寒光一闪。

“贪赃枉法,盘剥百姓,致民不聊生,罪无可赦!周无最及首恶三名家产充公,斩立决!悬首城楼示众!其余从犯,依律严惩,革职流放!抄没家产,一半充入府库,一半就地分发给青盘乡及受灾百姓,暂解燃眉之急!”

雷霆手段,震慑宵小。

青石县贪官伏诛,百姓分得救命粮钱,祁王朱高烁的“青天”之名瞬间传遍浔洲,然而,朱高烁深知,杀几个贪官,发一次钱粮,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根子上的问题依然无法解决。

地少、粮缺、官穷、民困。

回到王府,朱高烁将自己关在书房,对着浔洲的田亩图册和气候水文记录,苦思冥想。

他需要一种能在浔洲贫瘠土地、多变气候下高产稳产,能快速养活大量人口的作物,他想到了番薯。此物耐旱、耐瘠、高产,营养丰富,正是解决粮荒的利器,可惜,此时番薯尚未传入中国。“难道就没有替代之物?”朱高烁不甘心地翻找着记忆和收集来的农书,突然,他目光定格在一份来自琼州的杂记上,上面记载了一种当地土人种植的块茎作物,形似芋头,藤蔓发达,耐热耐湿,产量颇丰,当地人称为“山薯”或“地瓜”。

“地瓜?”朱高烁心中一动。

这描述,莫非就是红薯的野生近亲或早期品种?即便不是,其特性也极为相似。

“王翱!”朱高烁猛地推开房门。

“立刻派人,持我令牌,快马加鞭前往琼州,不惜一切代价,寻找当地土人种植的“山薯’或“地瓜’,连藤带土,给本王活株运回,越多越好,同时,在府内园圃和城外选几块贫瘠坡地、沙壤地,准备试种。”

他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屏儿,你心思细,农事也懂一些。此事关乎浔洲万民生计,你亲自负责,组织可靠农户,待种苗一到,立刻按我写的方法育苗、扦插、培土、管理!我们要在浔洲,种出能养活万民的“救命薯’。”张绣屏感受到丈夫话语中的沉重与期望,郑重点头。

“殿下放心!,妾身定竭尽全力,让这“地瓜’在浔洲生根发芽,解百姓饥懂之苦!。”

浔洲的田亩之上,正孕育着新的希望,而朱高烁也深刻地认识到,要真正改变这个时代,光有“奇技淫巧”和杀伐决断远远不够,让百姓填饱肚子,才是真正的“定海神针”。

他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六边形战士。

琼州的快马风驰电掣,将一捆捆带着湿润泥土气息的“山薯”藤蔓和块茎,小心翼翼地护送到了浔洲祁王府。

张绣屏早已严阵以待,亲自带领王府内精干的仆妇和精心挑选出的、有经验的老农,在王府后园圃和城外选定的几块贫瘠坡地、沙壤地上,按照朱高烁提供的“深沟高垄”、“斜插藤蔓”、“勤加培土”等闻所未闻的方法,开始了紧张的育苗和扦插工作。

朱高烁每日必至田间地头,查看薯苗长势。那来自热带的顽强生命,在浔洲温暖湿润的初春气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