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这四个儿子都是人精,老大沉稳,老二暴躁,老三阴鸷,老四,则是个总能弄出新花样的“怪才”他们自然能从蛛丝马迹中,猜到父皇对老四这“杜仲胶”生意的默许态度。老大朱高炽只会更坚定支持老四开源,毕竞珍珠卖得越好,朝廷税收越丰;老二老三心中即便再嫉恨,此刻也只能把这口气咽下去。父皇的态度摆在那里,谁敢明着阻拦这“为朝廷赚钱”的买卖?
朱棣老神在在地闭上眼。
他乐见其成,老四能折腾出好东西,最终得益的还是他这个皇帝,是这个帝国。
至于那杜仲胶到底能不能成?能不能像老四说的那样神奇?朱棣心中也存着一份好奇和期待,就让老四去闯吧,他只需在必要时,再轻轻推上一把,或者适时地收一收缰绳。
暖阁内檀香袅袅,帝王的心思,深藏于九重宫阙的静谧之中。
而远在浔洲的朱高烁,正带着他的工匠和妻子,一头扎进了漫山遍野的杜仲林里,一场围绕古老树皮展开的、关乎未来工业雏形的探索,才刚刚拉开序幕。
几个月后。
杜仲胶的成功提取与应用,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吹散了浔洲珍珠外销的阴霾,更让朱高烁心中那个工业帝国的蓝图越发清晰。
坚韧而富有弹性的杜仲胶,不仅完美解决了珍珠长途海运的密封防潮问题,大幅提升了“浔珠”在南洋的身价和浔洲的信誉,更在朱高烁的指导下,迅速渗透到浔洲工坊的各个角落。
它成为了水密隔舱的关键密封材料,让浔洲自造的海船抗沉性提升了一个台阶。
它包裹着精巧的齿轮和传动轴,让新式纺纱机和矿石破碎机的运转更加平稳高效;它甚至被制成了简易的防水雨披和靴子,配发给巡逻的民兵,在潮湿多雨的沿海地区大受欢迎。
杜仲胶,这个从古老树皮中诞生的奇迹,正悄然改变着浔洲的工业面貌。
然而,朱高烁并未满足于此,望海角那场由“全民皆兵”缔造的辉煌胜利,固然振奋人心,却也暴露了浔洲武装力量的短板。
冷兵器为主,火器匮乏且老旧。
面对小股倭寇先锋,百姓的勇武和地利足以应对,但若遭遇装备精良、规模更大的倭寇主力,或是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海上威胁,仅凭血肉之躯和简陋武器,代价将难以估量。
“全民皆兵,不能只是口号,更不能只有勇气!必须配上足够犀利的爪牙!”祁王府的工坊深处,朱高烁站在一张巨大的工作台前,声音斩钉截铁。
工作台上,摊开着一张张墨迹淋漓的图纸,上面绘制着各种奇形怪状的金属构件和线条复杂的剖面图,中心位置,则是一支造型与当前明军制式火铳迥异的长管火器草图。
台旁,堆放着几支缴获的倭寇火绳枪以及明军常用的三眼铳、手铳,还有一堆从各处搜集来的、标注着名称和特性的材料样品。
几个月来,朱高烁几乎吃住在工坊区,一头扎进了火器的研究与改造之中,他的目标异常明确:研发一种性能可靠、易于大规模制造、能装备给经过训练的民兵的新型火枪。
冷兵器的文化承载与美学固然值得尊重,但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效率和杀伤力才是硬道理。火器,尤其是能够形成持续火力投射的枪械,是提升浔洲整体防御和威慑力的不二选择。
“殿下,这是按您吩咐,整理出的浔洲及周边能稳定获取、可用于火器制造的材料清单,请过目。”王翱捧着一份厚厚的册子,恭敬地呈上。
他如今是朱高烁工业计划的总管,对各类物资的储备和来源了如指掌。
朱高烁接过册子,目光如炬,迅速扫过。
铁料以生铁为主,部分熟铁,缺乏优质钢材,生铁脆硬,适合铸造炮管、枪身粗胚;熟铁延展性好,适合锻打枪管,需反复锻打折叠去除杂质以提升强度,制作簧片、击锤等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