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转眼就滑进了十月。
《陈汉生》的名字,在票房榜上依旧保持着倔强的存在感。
即便排片量早已不如上映初期,每天的票房数字,依旧稳稳地在榜单上占据一席之地。
直到最后一场放映落下帷幕。
某影院经理盯着后台统计系统弹出的最终票房数字,指尖悬在屏幕上方迟迟没落下-3.62亿。这个数字看得他愣了半响,嘴里反复念叨着:“这哪是文艺片的体量阿……”
圈内人早有共识,叶柯的片子从来不会让人失望,尤其是当他与李洋这对老搭档再次联手。如今国内影坛,能把奖项与票房玩到一起的,他们几乎是独一份。
更难得的是,这份成绩单还诞生在文艺片这块向来冷清的领域。
谁能忘了一年前《小偷家族》的盛况?
2亿出头的票房收官时,业内已经惊得掉了一地眼镜。
当时报纸头条还带着试探的语气发问:“文艺片的春天来了?”
要知道在此之前,文艺片能突破五千万票房已是烧高香,“亿”这个单位,在从业者眼里简直是遥不可及的天文数字。
而如今的《陈汉生》这3.62亿,硬生生把那层看不见的“天花板”捅了个大洞,再一次刷新了所有人的认知。
更让人咋舌的是它的票房曲线。
上映首周就轻松破亿,第二周非但没像常规影片那样下跌,反而逆势上涨,到了第三周,依旧保持着日均千万的票房势头。
有发行商在酒局上举着酒杯,对着满桌人感慨:“这哪是文艺片?论续航能力,比不少商业大片还能打!”
他手里的观众分析报表上写得明明白白:《陈汉生》的观众中,35岁以上的占了六成,其中不少人在问卷里填着“本年度第一次进影院”。
即便有叶柯这位刚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满贯影帝在,可这样的成绩也透着股不可思议的劲儿。叶柯自己看到最终票房时,也忍不住挑了挑眉。
温情把打印好的报表“啪”地拍在他办公桌上,声音里的兴奋压都压不住:“3.62亿!比《小偷家族》足足多了一个亿!现在外面那帮投资人,揣着支票本快把公司门槛踏平了,就等你点头拍新片呢。”圈内人不傻,这两年总算慢慢回过味来。
港台演员并非什么万能的票房灵药。
除了少数几位老牌戏骨还能扛得起票房大旗,这两年高价请来的年轻面孔,大多拍一部扑一部,赔得投资方欲哭无泪。
叶柯的出现像一道惊雷,劈开了所有人的固有认知。
原来内地演员也能撑起票房大梁。
再加上今年夏季《疯狂的石头》那匹黑马横空出世,用几百万成本搏出几千万票房,更是让不少影视圈大佬悄悄改了主意。
如今的叶柯,早已被视作最大的“票房锦鲤”,毕竟人家光靠文艺片就能轻松票房过亿,还一次比一次亮眼。
“不论商业还是文艺,这些都不是借口。”
叶柯靠在办公椅上,指尖转着笔笑了笑,“这也不是市场的问题,其实观众很简单,他们就想看一些能看懂的电影,能戳中自己的电影。”
前几年业内提起“文艺片”,脑子里就是“小众、晦涩、赔钱”的固有标签,发行商定票价时敢往死里压,排片率死死锁在10%以下,宣传海报都只敢贴在艺术影厅的特角旮旯,仿佛生怕被更多观众看到。而这两年叶柯的出现,带着《陈汉生》和先前的几部作品,凭着那股子“接地气”的情感共鸣,硬生生把文艺片的圈层给砸穿了,让更多普通人愿意走进影院,去看一部讲述身边故事的“文艺片”。也难怪资本像闻着血腥味的鲨鱼似的围上来。
甚至有位开影视公司的煤老板,揣着一张七位数的支票直接找上门,拍着胸脯保证:“叶导,你想拍什么就拍什么,我们绝不瞎掺和创作!就一个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