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准备的政治课的内容,核心非常的简单,就是让人首先要知道一个问题: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
以及在回答这个核心问题之前,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我们”的定义是什么?
就像是人生的三大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中,关于“我”的定义,是这三个问题的核心一样。
虽然网上经常有人吐槽,现在的教科书一点儿也不实用,动不动就从“的定义”、“的历史发展”开始教导。
一门课学完了,实际的运用方式,就那么一点儿。就那么不多的一点儿,还都是已经落后淘汰掉,和实际的社会应用脱节的。
教育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脱节,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问题,但是,这是课本的内容质量不行,而不能说课本的基本结构有问题。
“理论”的学习,就是应该从“定义”开始入手啊!
“释经权”,或者说“定义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名家公孙龙“白马非马”的典故,以及西方的“商务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等的存在,也都说明了,在开始讲应用内容之前,先从“术语的定义”开始的重要性。
先给一个个概念做好了“定义”,之后才能够让人明确的知道,今天要讲述的这个概念,指向具体的是什么事物。
比如说我今天要说中学物理,那么就要先明确今天这个“物理”的定义,是“研究物质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自然科学”,而不是更为宏大的“万事万物运转基本规律与原理”。中学的物理,这门课最多也就研究物体的运动和性质,以及运动相关的规律,更多的实操部分,还是算各种运动过程中的物理量。
而不会深入学习热力学、电磁学、流体力学等细分领域的内容,就更别说是什么空气动力学、光电学、量子力学之类的玩意了。
但是后面那个“万物原理”包含的内容,就是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学+……等等学科。并且,光是“物理”一门中,就要对很多在中学物理课本当中仅仅只是浅尝辄止的物理量,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
涉及的部分,大概包括质量、密度、动能、势能、热能、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速度、加速度等。
顺带一提,哪怕这些物理量都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义了,但是经常还是会有人因为“质量”与“重量”问题,而发生争吵。
更具体一点儿来说,就是“太空中物体的重量变了质量会不会变”,“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哪个更重”,“光速是不是绝对不可超越”,“离心力是不是力”,“辐射是不是都有害”……
这些明明只要理解问题当中术语的定义,答案一秒就可以得出的问题,还是能够不断的引起不小的争吵。
这些科学术语与日常生活定义的冲突,也都说明了讲解理论之前,先从“定义”出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科这些有明确定义和标准的名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时候都能够引起这么多的争吵,人文社科这种完全由人定义的学科,就更是麻烦了。
毕竟网络上,一个问题的回答,被同时冠以“神兔左右”评价的案例,实在是多不胜数。
白夜也不奢求仅仅只是一节课,就能够轻易的让敌我态势变得明确,让忍界的各个团体以白夜划分的方式团结起来。
白夜更不觉得,在他的课程被宣扬出去之后,就可以让大家都先放下忍者间世代厮杀的仇恨,先各自给各个国家的大名干掉,再放下忍村之间的忍术战争,转而努力提升各国平民的待遇,并将斗争的焦点放在经济、文化等领域。
忍界哪怕总人口相对来说较少,但是也是有那么几百万人的。那么多人组成的复杂的利益团体,可不会凭借白夜那所谓的“敌我划分”,就一瞬间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