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东放下图纸,语气更确定了:“从加工出的椭圆孔和你们之前的排查看,一般机械松动、主轴窜动的可能性小了。
断电冲击或者周边振动,很容易导致精密传感器信号不稳,信号线接触不良也容易被忽略。我觉得,问题很可能出在Z轴(镗杆进给方向)的闭环位置控制环节,编码器、信号线、接收卡这块很关键也很脆弱。”
这番清晰的分析让刘工和其他技术员都认真听着。
刘工拍了下脑门:“哎呀!是了!我怎么光盯着那些大部件钻牛角尖了!李主任您说得对!位置反馈出一点问题,进给轴在伺服控制下就可能跑偏,镗刀轨迹稍微偏差,加工出来不就是椭圆孔嘛!”困扰多日的疑团解开,刘工看李卫东的眼神满是佩服,“我马上组织人手,按您说的方向重点查!”他立刻安排人拆卸防护板和线槽盖板。
在李卫东指导下,排查开始。
沈厂长在旁边搓着手,又紧张又期待。
时间过去,检查到Z轴伺服电机编码器的那束扁平信号线时,一个年轻技术员喊起来:“刘工!李主任!快看这儿!”
李卫东和刘工立刻凑过去。
只见信号线经过一个金属线槽拐角的地方,有一小段约五厘米长,外面的黑色保护层和里面的绝缘层被磨破了一道细小的口子!铜色的线芯露了一点出来。
不仔细反复检查拐弯处很难发现。
更要命的是,线槽边缘有个因长期振动导致螺丝松动而磨出的锐利小毛刺。
初步判断,这个损伤点,最容易在设备震动或外力拉扯时出现内芯短路或接触不良!
“找到了!就是它!”刘工的声音激动得发颤,小心地用镊子指着那个微小损伤点,“肯定是接触不良!让编码器反馈给系统的位置信号不稳,系统指令就乱了!”他对李卫东精准的判断心服口服。李卫东仔细看了看那个小破口,点头:“嗯,就是这里。
虽然伤得不深,但足以影响信号。
立刻更换整条信号线。
换的时候注意新线的走向,避开尖锐边角,留点余量,固定牢靠,别再被磨。
还有,线槽边上那个毛刺,一定要磨平。”
故障点找到,解决就快了。
幸好农机厂的备件库里正好有同型号的信号线(这让沈厂长松了口气)。
在李卫东指导下,刘工亲自带两个细心的技术员,小心地拆旧线,打磨掉线槽边缘的毛刺,仔细穿好并固定新线,确保接头插牢。
李卫东也在旁边全程看着,提醒安装注意事项。
线换好,盖子装回去。
车间安静下来,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操作面板和镗杆上。
沈厂长紧张得手心冒汗。
刘工咽了下口水,伸出手指,有点发抖地按下了启动按钮。
轻微的电机嗡鸣响起,控制面板的指示灯正常亮起。
接着,进给滑轨熟悉的摩擦声传来,镗杆平稳地滑入模拟工装。
设备运行平稳,监控屏上的位移数据流畅变化,显示正常!刘工又手动低速运行了几个位置点,测量回零精度和重复精度,都恢复到了出厂标准!
“好了!完全好了!精度完全恢复了!”刘工兴奋地喊道。
周围的工人和技术员也都鼓起掌来,压了几天的车间气氛活跃了。
沈厂长眼圈有点红,上前紧紧握住李卫东的手摇晃:“李主任!太感谢了!您真是帮了我们大忙!这份情,我们农机厂记住了!”
李卫东脸上露出欣慰的笑,依旧很谦虚:“沈厂长言重了。
修好就好,也是刘工他们基础工作到位,不然排查也没这么快。”
看到设备转起来,工人解决问题的高兴,他心里也轻松愉快。
看看窗外天快黑了,沈厂长哪里肯让李卫东走。
他热情挽留:“李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