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东端起杯子喝了口水。
去文化馆讲课?他在轧钢厂有本职工作,文创只是副业,分太多精力不合适,也不喜欢那种场合。他放下杯子,温和但明确地说:
“刘主任,您太高看我了。
我就是碰巧有个生活点子,真要讲课,我这个技术工人怕担不起。
再说,”他语气更务实了些,“厂里开年忙得很,连轧生产线的技术参数还在调试,实在抽不开身。真是心有余力不足,请你们理解。”
李卫东拒绝得干脆,刘主任和钱干事脸上的热情明显消退,露出失望。
刘主任不死心:“李主任,您太谦虚了!您刚才说的都是金玉良言!同志们当面听肯定收获大!半天,哪怕一两个钟头都行!您再考虑考虑?”
钱干事也赶紧帮腔:“是啊李主任,这对我们很重要!徐馆长说一定要表明诚意!”
两人眼巴巴地看着他。
李卫东感觉有点无奈。
他想了想,给出个折中方案:
“刘主任,钱干事,你们的热忱我理解。
讲课实在没法去,但我有个办法也许更合适。
演“队长’的朱永良同志,你们认识。
他全程参与了小品的排练和演出,对剧本体会深,又是演员,知道怎么把剧本演好。
我打算再跟他详细梳理一遍创作要点。
到时候,让他代表我去文化馆交流。
这样既有创作思路又有演员视角,应该比我去讲更实在?”
“让朱永良同志去讲?”刘主任一愣,脑子飞快转。
李卫东不去虽然遗憾,但让演得那么好的演员去分享经验,听起来确实挺有吸引力!
既能了解剧本,又能学表演,总比空手而归强!
他立刻高兴起来:“太好了!李主任安排得周到!朱永良同志演得出彩,由他来谈创作和表演,肯定很精彩!学习的好机会!”
钱干事也兴奋地记下,连连道谢。
气氛重新变得轻松。
下午的轧钢厂车间里,有机油味和切削液的味道。
李卫东走回来,朝一个调试阀门的小组长问:“张师傅,看到朱永良没?”
张师傅擦擦汗,朝另一头扬头:“主任,小朱在物料区清点轴承呢。”
李卫东点头,大步走到物料区一堆木箱铁件旁,找到了正在认真核对的朱永良。
朱永良抬头,见是李卫东:“主任,您找我?”
“坐。”
李卫东坐在空油桶上,示意朱永良也坐。
朱永良连忙坐在旁边工具箱盖上,背挺得笔直,有点紧张。
“不是活儿的事,是好事。”
李卫东语气轻松,“刚才市文化馆的刘主任和钱干事来找我了。”
朱永良眼睛一亮:“还是因为小品.……”
“对!”李卫东肯定,“《主角与配角》在团拜会上效果很好,文化馆想深入挖掘创作方法。他们今天来,是想请我去他们那儿做个讲座。”
朱永良立刻说:“主任您去讲肯定行!您写的本子您最懂。”
李卫东摆手:“我推了。
厂里开年忙,调试新线、设备检修、生产安排,实在抽不开身。”
他停了下,直接说:“所以我推荐了你。”
“我?!”朱永良猛地站起来,满脸惊愕,“主任!我哪行啊!就一工人,就会按本子演演戏,讲啥创作经验?话都说不顺,去了丢人丢大发了!”
他急得脸通红,直摆手。
李卫东像是早知道他会这样,脸上带着点笑:“就知道你会打退堂鼓!我推荐你是乱来的吗?”他站起身,走近些:“我问你,剧本从无到有,排练谁最熟?谁一个字一个字啃过本子?谁为了个语气动作跟许大茂吵过又琢磨?”
朱永良愣住了,排练时那些为细节较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