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的技艺传承,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以前。
它和网、布等技艺出自同源,都是由长条状的原材料,以经纬线交织的方式,编织而成的物体。如果从物理学的角度出发,那就是从一维到二维的转变,属于人类大脑创造力的有力体现。如今的人们,已经不知道当年的人类老祖宗,是先发明了树枝编织的草裙,还是先发明了结网捕鱼的渔网,亦或是竹条编织的竹筐。
但人们却知道,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老祖宗就已经在使用这种技艺,改变生活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竹编技艺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而在各地文化、风俗的影响下,不同地区的竹编,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三大流派。
浙省的东阳竹编,以精细典雅著称。
东阳竹编人,擅长编织花篮、屏风、灯罩等工艺品,甚至能编出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
闽省的安溪竹编,则以粗犷实用见长。
当地竹编人,主要生产茶具、农具等生活用品,兼具美观与耐用性。
而川省的青神竹编,却代表了国内最顶尖的竹编技艺。
青神竹编以轻薄透光闻名,可以编织出如丝绸般细腻的竹丝画,被誉为“竹编界的苏绣”。李启文编织的《洛神赋图》,就是采用了老祖宗传授的青神竹编技艺传承。
不过对于参与竹编培训班的学员们,他却并没有讲解这些竹编流派的风格特点。
因为来参加培训班的,基本上都是周边村镇的劳动妇女,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而且她们来学竹编,也不是为了传承文化,而是想要通过学习竹编,增加一些收入。
对于她们来说,竹编只是一种谋生的技艺,仅此而已。
因此,李启文在准备教学的时候,也是直接给干货,没有半点含糊。
教学的地点,是在镇政府的办公楼里。
每个星期的星期三,星期五,和星期天的下午,都会有一节课。
李启文原本以为,能来二三十个学员,就不错了。
但第一节课,来学习的学员,就把整个会议室坐满了。
甚至凳子都没够用,从小会议室又搬了十几个凳子来,才让每个人都有座位。
李启文大致数了数,只是第一节课,就来了五十多个学员。
这些学员中,有四十多个都是女的,但也有十来个男的。
不过这些男人,不是岁数太大,就是身体不好,甚至还有身体有残疾的。
他们和来的女人们一样,都是平时找不到工作,种地也种不了,生活本就艰难。
这次有政府组织的竹编培训班,他们也都来报名学习了,就是想多学门手艺,兴许能挣点生活费。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李启文也管不了太多,只能尽量多用心点教他们。
于是,第一周的三节课,他从怎么选竹开始,到怎么分篾、分层、过剑门刀、刮青、蒸煮、锅圆刀,仔仔细细的给他们教了一遍。
到了第二周时,他就把教学地点,放在了镇政府的大院里。
因为会议室已经坐不下了。
第三节课时,来的学员数量就已经突破100人了。
原来是上了学的学员都回去自发宣传,又叫了不少人来参加培训。
其中还有不少人是早就有来上学的想法,但地里的活没忙完,或是其他事走不开,忙完以后才赶过来。而且这还不是全部,第二周的课程中,还在有人陆陆续续的加入。
一个人教上百人的教学压力还是不小的。
好在李启文有个当老师的父亲,对于这种场面,还是能把控得住的。
成年人的学习能力是差了点,不过好在不会捣乱。
相较于教学,学习工具的告罄才是让李启文最头疼的事。
他没料到培训班会有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