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大唐:从安史之乱开始藩镇割据> 第294章 千年世家京兆韦氏(6K大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94章 千年世家京兆韦氏(6K大章)(2 / 5)

公!虽未像父祖那般官至相位,然亦官居大司马、车骑将军,列为三公。”“自韦贤公起,京兆韦氏便已在京兆确立郡望地位,哪怕是在后汉两百年中,韦氏虽无复前汉三世三公之极盛,但是三辅冠族之名,天下公认,韦氏子弟或为州郡牧守,或为九卿属官,或治经学显名于世,门楣不坠。”

韦儇缓缓把这帛画收起来后,他郑重其事说道:“若再往前追溯,韦氏始祖,可追至汉初楚地大儒韦孟公。其《讽谏诗》犹在《汉书》中熠熠生辉。自韦孟公徙居邹鲁,再迁至关中京兆,开枝散叶,至今已近千年。”

“换而言之,京兆韦氏非那骤兴骤灭的暴发新贵可比,而是真正历经王朝更迭、兵燹战乱、胡汉交融的千年世家,这期间血脉未曾断绝,门风未曾倾颓,谱牒亦是清晰可考。”

韦皋早已激动得浑身颤抖,他挺直脊背仰望着帛画之人。

韦儇阐述京兆韦氏的光荣,他还不忘记叮嘱道:“皋儿,你要记住,这千年世家并非铁打的金山,永不倾颓。王朝更迭,国家兴衰,与国同休之世家大族,亦有没落与消亡。”

“昔日六朝时期,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为侨姓之首,门阀之冠!王与马,共天下;谢家宝树,芝兰玉树;其显赫,其风流,冠绝南朝,便是帝王亦须仰其鼻息。”

“然侯景之乱起,羯胡凶焰滔天,破建康之日,便纵兵大掠,屠灭高门。屠刀之下,何分贵贱?尸横遍地,血染朱门!”

“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王谢为首,所在者无遗类,侨姓世家,几近灭绝。”

“这便是血淋淋的教训!强如王谢两家,煊赫数百年,门生故吏遍天下,联姻皇室贵不可言!然一朝风云突变,未能审时度势,未能凝聚自保之力,致使门楣倾覆,血脉几绝,其惨状,至今思之,犹令人胆寒。”

“再看今日之流俗,世人言及世家高门,天下独推王、崔、卢、李、郑五姓为大,只因他们在北朝时期和隋唐两朝得以延续。然我京兆韦氏,千年传承,累世公卿,同样不逊色于他们。”

“京兆韦氏能够绵延千年,非仅靠祖宗余荫,更在于深谙存续之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审时度势,绝不随波而殁。”

“全族上下,无论嫡庶,无论亲疏,皆视为京兆韦氏之根本。一人得道,举族相扶;一人罹难,倾力相救;绝不可内斗倾轧,自毁长城。故而韦氏子弟,聚则如磐石,散则如泥沙。”

“韦氏千年,每逢大难,皆赖族人同心,或举族迁徙避祸,或散财结纳豪杰,方能于乱世中保全血脉,静待天时,而这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韦皋一脸正色请教道:“伯父,何谓审时度势,绝不随波而殁?”

韦儇想起帛画上那些睿智的先祖面容,他声音带着无上崇敬说道:“王朝有兴替,天命有转移,绝不能将全族之命运,尽数系于一家一姓之王朝。”

“前汉鼎盛,韦氏子弟为相;王莽篡汉,韦氏子弟或隐于山林,或托庇于更始;光武中兴,韦氏子弟复出,再为三辅冠族。”

“魏晋更迭,五胡乱华,韦氏子弟或守节于京兆,或南渡仕于江左,血脉星散,然根脉未绝,及至隋唐一统,韦氏子弟审时度势,重新汇聚于关中。”

“韦孝宽公助周武帝平齐,韦世康公为隋文帝重臣,韦嗣立公、韦安石公于武周和李唐再登相位,一切旨在顺势而为,绝不愚忠于一家一姓之王朝。”

韦儇转过身来看向韦皋,双手摁在他的肩膀上说道:“皋儿,唐亡夏兴,关陇旧族凋零没落,而我京兆韦氏能得工部、礼部两个尚书之位,已是陛下用才之殊恩。”

“然我韦氏子弟后继乏人,如同风中残烛。此番陛下擢你于御前带刀侍卫,你肩上背负着京兆韦氏千年门楣,你身上流淌着传承千年的高门之血。”

“随侍御前,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