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大唐:从安史之乱开始藩镇割据> 第193章 诗名太大不是好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3章 诗名太大不是好事(1 / 2)

李冶从小显露诗才,六岁能诗,洞晓音律。

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已看云鬟散,更念木枯荣。

稗鼓喧行选,旌旗拂座隅。

不睹河阳一县花,空见青山三两点。

很难想象这是六岁女孩所作的诗,这个年纪的孩子大部分人都在玩泥巴。

李治在咿呀学语的年纪便展现出独特文才,承载她那年纪不该有的才情,奈何她的父亲却是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架却”乃是“嫁取”的谐音。

一个六岁女孩就知待嫁女子心绪乱,长大后恐为失行妇人,于是在李治十一岁时,父母把她送到玉真观出家为女道士。

然而李冶骨子里确实有股野性,她进入道观后不仅没有荒废才华,反而在翰墨和音律上进步突飞猛进,外加相貌身材长得亭亭玉立,因此入观拜访者络绎不绝。

李冶对于三从四德的律条并不在意,尽管她从小在道观中修心养性,但是性格并未因环境而有所改变,喜欢与文人名士交游酬唱,这种开放的生活态度使她跟很多人建立深厚情谊。

彼时崔乾佑跟随父母游玩江南,他在玉真观中跟着李治互相认识。

本来李治和崔乾佑十八年未见,理论上应该早就忘得一干二净。

只是崔乾佑跟随安禄山起兵造反,他攻下洛阳城后名声鹊起,天下文人自然会想知道他是何许人也。李治也是在这时候才想起来崔乾佑,她实在没想到那个博陵崔氏的名门子弟,竟会选择造反这条道路。崔乾佑在太守府衙款待李治,他不动声色说道:“季兰,你我一别十八年,想请你为我作诗一首,不知你能否答应我这一请求?”

虽然李冶是个颇具才华的大才女,但她明显没有任何政治嗅觉,旋即满口答应下来说道:“这有何难,小妹愿为崔大哥作诗一首。”

“龙剑南指裂楚云,三吴波静息鲸氛。”

“帆收残雨归新橹,地辟疮痍待汉勋。”

“星斗夜垂元帅幕,旌旗春卷秣陵纹。”

“愿将江左簪花笔,写尽升平入剑文。”

此诗一出,崔乾佑顿时意识到李治文才究竟有多高,他欣喜若狂说道:“季兰,以你之才,未来必定能够成为一代大诗人。”

或许因为李治没有太多政治嗅觉,所以她在历史上才会以叛国罪遭到乱棍打死。

李冶在晚年期间诗名极大,大到不仅天下士人崇拜,就连唐代宗和宰相们也是仰慕不已,于是专门把她请到长安一睹风采。

只不过李治在这时候早已步入垂暮之年,唐代宗和宰相们见状无不叹息。

虽然李冶无法跟班昭这种大家相提并论,但是皇帝和宰相仍然敬称她为“俊媪”,寓指年老色衰但仍保持美丽和风韵的才女,这不仅是对外貌的赞美,更是对才华和智慧的赞美。

李冶这位才女一辈子都是活得心高气傲,哪怕她在年轻时期经历三段失败的感情,依旧能够保持一身傲骨。

没想到李治在面见大唐君臣之后,她居然首次产生自卑之心。

不能以鼎盛之年和绝世之貌去得到应有的评价,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后来李治选择定居长安,不料在她迟暮之年发生泾原兵变。

结果李治年老体弱无力逃亡,只好继续留在长安,她的盛名反而成为累赘,也让她无法在乱世中隐居自保。

这场泾原兵变影响到很多人,才女李治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朱汕在长安城自立为帝以后,强迫城内大量有名望的官僚名士臣服自己,逼得李治无奈只好为他写诗一首。

李治这种事情可大可小,就看大唐朝廷要怎么处理。

结果唐德宗是个心胸狭隘的皇帝,他在唐军平定朱汕之乱后,下令诛杀叛军余党。

李冶曾为朱批写诗一首,因此形同忤逆叛国,致使她惨遭乱棍打死,一代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