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利亚、新西兰,共计在这些国家的各大城市新开了一百二十八家,总经理万方已成了空中飞人,穿梭于世界各地。
截止至1961年3月20日为止,万事达商场已在海外拥有三百九十八家门店,加上香港的二十八家,共计四百二十六家。
换句话来说,百佳超市已在全球拥有426家门店,虹之霞服装公司、辰海塑胶玩具厂、瀚海书店亦然。
悄无声息中,星海院线更是在全球已达大大小小电影院1704家,观影座位320多万个。
陆运涛和邵逸夫两人的电影公司拍的电影,同时在星海院线和自家旗下的电影院放映,到了3月初结算票房分成时,星海院线帮忙发行的票房分成突然比上个月翻倍。
两人赶紧让人询问缘由,得知星海院线已在香港和海外拥有了1704家影院之后,皆大吃一惊。
两人随即不约而同的让人询问星海院线,能否将旗下电影院并入星海院线。
与此同时,两人都立即让人把之前拍的电影用英语、法语、葡语、意大利语、日语、朝鲜语重新配音或者打上字幕,送到星海院线,让星海院线帮忙重新发行。
霍建明得知陆运涛和邵逸夫想将旗下戏院并入星海院线之后,考虑再三,还是拒绝了。
原因很简单,自己的电影院全部都在万事达商场里面,已自成体系。只要万事达商场在世界各地继续自购地皮、物业建成商场,那开业一家万事达商场,自然便最少增加四家电影院,让外人参入进来,反而不美,麻烦多多。而霍建明最怕的就是麻烦。
另外一个原因便是,他很清楚陆运涛三年后便会因空难去世,他去世后,旗下的电影公司和电影院很快便会被瓜分殆尽,他不想掺和此事。
邵逸夫再过十几年,便跟不上形势,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最后落得个关门大吉的下场。
而星海院线的成立,霍建明是为洪京宝、陈龙、许冠纹、周闰发等这一代香港电影人成长起来之后准备的,现在只是在提前培养观众进入万事达商场观影的习惯。
霍建明早已打算好了,1970年李小龙再次回香港之时,便是自己正式成立电影公司之时。到了那时,才是自己把囤积起来的大量电影版权开始拿出来拍电影的时候。
虽然拒绝了陆运涛和邵逸夫将他们的电影院并入星海院线,但对于帮他们重新发行电影,霍建明却没有拒绝,反而让星海院线大开绿灯,尽量帮忙推广,延长电影的下画时间。
霍建明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前世香港电影在五六十年代,乃至后来的二十几年,严重依赖湾湾市场,一直被湾湾拿捏。
他要打破这个局面,便得提前布局,积极开拓其他海外市场,让湾湾电影市场在香港电影总票房的占比份额,降低至不能随意拿捏香港电影和电影从业人员。
而星海院线之所以会以如此迅猛的速度在海外扩张,也正是因为霍建明有这方面的考量。
随后,霍建明想起湾湾的金马奖明年才开始举办,他心中一动,觉得是不是该提前成立香港电影金像奖?就让《香江日报》来主办,今年就成立,这样便比湾湾的金马奖提前了一年,进一步削弱湾湾对香港电影及其从业人员的影响力和拿捏。
但想起前世香港电影金像奖到了后来越玩圈子越小,已无多大影响力,霍建明觉得成立的金像奖不能和前世一样只局限于香港电影,应该是所有华语电影都能参赛才是,格局一定要大!
想到就做!霍建明立即约江阳明次日在好运来酒楼饮早茶。
1961年3月30日,《香江日报》头版头条突然刊登了一条重磅消息,《香江日报》将于今年12月31日举办华语电影金像奖,共计设置以下十八个奖项:
最佳电影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女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