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哲是桃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一名工程师。
读书生涯里。
他曾以全系第一的成绩,从燕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毕业。
后来,他进入麻省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进行医学影像、图像处理等领域的研究。
工作生涯里。
他曾在顶级医疗器械公司西门子工作,并以核心人员的身份,研发出多款世界领先的医疗器械产品。桃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立后。
孙哲被高薪聘请,担任公司MRI实验室的首席工程师。
MRI,即磁共振成像扫描仪。
它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秒冲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后,就能在屏幕上显示三维详细的解剖图像。
该设备,通常用于疾病检测、诊断、治疗检测。
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脊髓空洞症、腰椎椎间盘后突等疾病,都能得到有效诊断。
回首磁共振成像的发展史。
1971年,米国物理学家Raymond Damadian,证实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同样可以用于区分体内恶性肿瘤和正常组织。
至此,磁共振在医疗领域,开启征程。
1980年,世界第一套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原型机,诞生于Fonar公司。
紧接着,西门子、E、飞力普、栋芝等国际巨头,纷纷推出商用MRI系统。
MRI系统,最初商业化时,磁体从低场强的永磁开始,最早永磁体场强在0.2-0.5T的范围,结构通常为开放式的。
而国内磁共振方面。
1987年,首台1500高斯永磁体磁共振成像仪问世。
1989年,燕京301医院,引进夏国第一台进口磁共振设备。
20世纪90年代,夏国引进第一台进口1.5T磁共振时,国内第一台超导磁共振(0.6T)成像系统,刚刚诞生。
孙哲非常清楚。
磁共振研发难度非常大。
由于技术先进、结构复杂,以及市场垄断等因素,磁共振设备一度成为市场上最昂贵的民用医学影像设备。
国内想要将研发出高级别磁共振,需要攻克磁体技术、射频技术、梯度技术、谱仪技术以及成像技术。孙哲来到桃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后,率领团队,花费两月时间,便研发出首款国产1.5T超导磁共振,追赶上国际顶尖水平。
而他现在研究的领域,是更为先进的3.0T磁共振。
两者的区别是。
3.0T磁共振,磁场强度更高,分辨率更高。
不过……
想要研发出3.0T磁共振,难度极高。
举个形象的例子。
1.5T磁共振,就像一辆中级家用车,谁都会开。
3.0T磁共振,就像一辆F1赛车,只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车手,才能开好。
孙哲面对的难题,主要有四个。
第一,MRI扫描,存在成像噪声。
开发一款磁共振,必须降低噪声,提高信号噪声比。
第二,要利用更高的场强和更强力的射频和梯度系统,获得更高图像清晰度的同时,还要提供更快的扫描速度。
3.0T磁共振,强度是1.5T磁共振的两倍。
如何用更快的扫描速度,获得清晰度更高的图像,非常考验研发能力。
第三,3.0T磁共振高强度射频激发,带来的SAR值更高,会给患者带来危险。
如何优化射频硬件和序列脉冲设计,是个首要难题。
第四,如何保证在超高场DTI成像下,优化纤维束踪的成像效果,以及如何增强快速成像的精度,也是个大难题。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