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马皇后亲弟,开局救朱雄英> 第137章 皇长孙的痘症,也是人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7章 皇长孙的痘症,也是人为?(2 / 4)

这个问题像一团迷雾,笼罩在暖棚里。

朱棣张了张嘴,想再说些“朱家人最可靠”的话,却在看到朱标眼中的迷茫时,把话又咽了回去。马天看着外甥紧锁的眉头,知道有些答案不能急。

“殿下。”马天端起空杯,“酒凉了,再温一壶。有些事啊,得慢慢想,慢慢试。”

朱标看着他,忽然笑了:“好,那就再温一壶。这天下该靠谁治,孤一时半会儿想不明白,但至少,孤知道,有你们在,这路总能走下去。”

马天将杯中酒一饮而尽,眉头皱起,大脑运转。

朱标看着这位舅舅突然凝重的神色,下意识放下了手中的酒盏。

“殿下,你问这天下该靠谁治,又该如何定规矩。”马天摊手,“依我看,既不能全靠那些满口圣贤的文官,也不能只指望朱家人血脉里的忠勇。大明朝要长治久安,得先明白一个道理,这天下的学问,从来不止四书五经那一套。”

朱棣眉头微蹙:“舅舅何出此言?自尧舜以来,治国安邦靠的便是孔孟之道,难道不是吗?”“是,但不全是。”马天看向朱棣,目光坦然,“老四,你想想看:你父皇打天下时,靠的是兵法谋略与刀枪剑戟,可曾只靠“仁义礼智信’?如今坐天下,要算清田亩赋税、要造战船抵御倭寇、要琢磨如何让百姓吃饱穿暖,这些事,单靠读《论语》能解决吗?戴良之流读了一辈子圣贤书,不还是对着两千两白银折了腰?”

朱标眼中闪过一丝共鸣:“舅舅是说,儒家治心,却难治世?”

“正是!”马天抓起案上一根筷子,在掌心轻轻一折,“儒家如这筷子,能夹菜吃饭,是日用常行的道理,可若想撑起一张桌子,单靠筷子够吗?得有桌腿、有桌面、有榫卯结构,治天下也是这个道理。要算清天下田亩,得有精于算数的人;要防治水患,得有懂水文地理的人;要造出比蒙元更厉害的火器,得有琢磨器械的人。这些人从哪儿来?总不能指望读“民可使由之’的举子们突然就懂了吧?”

他顿了顿,看向朱标眼中的思索,继续道:“殿下还记得应天城外,那座被水冲垮的石桥吗?当时有个老石匠说,桥基该用“糯米灰浆’,可工部的官员偏要按《营造法式》来,结果桥塌了,死了三个百姓。为什么?因为那些官员只信书上的“古法’,却不信匠人的“实学’。这就是只靠儒家的毛病,把“祖宗之法’当金科玉律,却忘了天下万物是会变的。”

朱棣听得入神:“舅舅的意思是,要让懂“实学’的人来治世?”

“不止是治世,更是强世。”马天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穿越者的锋芒,“殿下,你想过没有?若大明朝有一群人,既能算清天下钱粮,又能造出连发的弩箭,还能画出精确的舆图,那时候,无论是文官集团还是宗室亲贵,做事是不是都得掂量掂量?戴良敢贪墨,是因为没人能算清他账册里的漏洞;若是有懂算数的人盯着,他哪来的胆子?”

朱标凝视着灯焰,喃喃道:“可这些“实学’之士从何而来?如今只考八股文。”

“所以才要办格物院!”马天一拍案几,“殿下,你别把眼光只盯在国子监那群读死书的举子身上。天下之大,懂天象的钦天监博士、会治病的郎中、能造出巧夺天工器械的匠人,哪个不是人才?格物院就该把这些人聚起来,让他们教算术、教医学、教器械制造,甚至教怎么勘察矿脉、怎么改良农具。”“天文,能定历法、辨方向;医学,能治百姓的病;算数,能算清天下赋税;器械,能造战船、造火器。这些学问就像桌腿,撑起来的才是真正的“天下’。儒家那套“仁义道德’是桌面,得放在这些桌腿上,才能稳稳当当。”

他心中还有未说的,那物理,化学等等基础学科。

大明从这时候起,就培养人才,或许会在西方之前,进入工业社会。

朱标听着,眼神越来越亮。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