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六章(3 / 4)

切手段实现目的。收缴兵器治标不治本,充其量只能迟缓速度。

嬴政已然心乱如麻,可嬴成蟜还在持续输出:“我曾听我的师傅说过,七国之中,秦赵出将,齐魏出士。

“不过他国好歹有本国士子,唯我大秦中枢朝堂尽为客卿,于是有昭襄王忧孟尝君为相邦时所言向齐。

“固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诸国客卿材士为我大秦做出很大贡献,但若我秦人不占主流,那究竟是我秦并六国,还是六国并秦?”

嬴成蟜的声音并不大,语速也并不快,整个过程甚至可以称得上娓娓道来,但嬴政就是觉得脑瓜子嗡嗡的。

似乎有人在用凿子敲开他的脑袋,然后往里泼滚油,燎得他四肢百骸都在痛。

嬴政的异样没有逃过嬴成蟜的眼睛,他有些张不开口了。

即使再聪明早熟,他哥现在也仅仅只是一个九岁的孩子。

但他必须强迫自己说下去,在思维尚未定型,性格还没那么强势的时候不说,难道要等到四海归一,登临至高之位,耳朵里听不得一点异声的时候说吗。

任何事物都逃不过兴起、发展、顶峰、衰亡的发展规律。

商鞅在百年前为秦国设计的政治军事制度已经进入衰亡期,对今时的秦国而言不再完美适用。

而且会随着秦国统一天下,变成秦国继续向前的阻碍,并且单纯提高生产力是无法弥合制度缺陷的。

过于严苛的律法,轻罪重罚的执行准则,在黔首百姓失去军功爵这根吊在眼前的胡萝卜,失去六国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和发泄途径后,把整个秦王朝变成了处于烈火之上加压的高压锅。

唯一的阀门是他哥这个完成统一伟业的君主个人威望。所以在他哥故去之后,看似庞大强盛,如同烈火烹油的秦王朝迅速崩塌。

出现了百姓、基层小吏到政府高官纷纷喜迎沛公,宁可几次三番帮着刘邦抵抗项羽,也无人复国殉国的罕见景象。

这才是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称,用脚投票,帮谁谁就赢。

其实嬴成蟜觉得他哥应该在青年时期,甚至于更早就发现了用商鞅法治国的弊端。

不然不会对韩非那么推崇,说得出“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肉麻话。

在兼并六国后应该也尝试过往法家思想里掺点别派学说安抚百姓,稳固统治,否则齐鲁之地的博士也不可能在太史公的史记中频繁露脸。

要知道他哥在并天下后设立的博士一职,其职能是参政议政,性质类似于帝王私人智库。

而且以嬴成蟜如今观察到的他哥性格,能让儒生把极其繁琐的封禅仪式方案呈送到面前,看完之后还没翻脸,绝对是用了极大的忍耐力。

如果儒生没有在他哥正高兴的时候公然唱郡县制的反调,踩着他哥的红线蹦跶,好日子也不会戛然而止。

所以他现在往里掺一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辩证法思维,问题应该也不会大。

良药苦口,所以还是一次性喝完,能减少许多痛苦。

嬴成蟜硬起心肠,无视了摇摇欲坠的嬴政继续说道:“以首级论功升爵,则让六国之民视我秦军如虎狼。兄长,若抗亦死,降亦死,你会选择抗还是降?”

这个问题嬴政不用任何思考便能得出答案。因为他在赵国的童年时期,赵国的首都正被秦军重重围困,城中缺粮到了折骨而炊,易子而食的境地。

而且在此之前赵国还在长平损失了四十余万人,那可是足足一代的青壮年。

但饶是如此艰苦,赵人也咬紧牙关,坚决不降,怕的就是重蹈长平之战赵军降后却被坑杀,成为秦军功劳簿上几个墨字的覆辙。

降,十死无生。抵抗,尚有一线生机。

嬴政记得那时邯郸城中赵人喊出的口号是:“降必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