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徐怀袖还是抓住了表面之下的意思。接下来的问题以上级为导向,问的话就是他们想要在未来几月甚至几年中引导的风向,小到地方,大到全国,只怕都要扬起一片艺术审美乃至日常生活的改革。
而这小小采访,大概也不止会在学校内部播出,可能会扩散到市级、甚至省级电视台。
那么曝光度和重要性自不可同日而语。
“你问。"徐怀袖和展会主办官方打过交道,大概对会问什么心里有数。录像机打开,徐怀袖和小姑娘你来我往地各自自我介绍开篇,主持人迅速引进采访:“首先,我们都知道历史的回望-民族艺术展是一场旨在用民族的、世界的包罗万象的艺术交流会,您对地点选定在河西走廊一带有什么看法呢?”艺术展是流动展,不止在此地开,展品们会跟随主办方一步步转移至祁连山附近展馆,徐怀袖早就有所准备,以官方标准的口吻开口:“现在我们所处于甘肃省W市,丝绸之路的咽喉。不仅仅是交通、军事要塞,还一直都是文化融合带、生态屏障,乃至于到现在成为亚欧大陆桥的一段、新能源基地,从古至…徐怀袖张口就是一段小作文。
这种主持人和采访者乐在其中的桥段外人看了未必感兴趣,宗澄左耳朵进右耳多出,显然是听了就算。苏阑作为高考语文差点不及格的学生,一直以来者都不太对官文感兴趣,还是工作之后才强迫自己学习。沈含山倒是听得起劲,目光在徐怀袖盘起的头发后逡视着。
苏阑知道沈含山喜欢的是徐怀袖的才华,但这么多年一直这么喜欢,也真是够了,三分钟热度人士完全不理解沈含山这么多年看得见吃不着的心理。主持人又问了几个有关文化的问题,徐怀袖一一回答,对自己的展品也大致作了介绍。
问了十来分钟,大概到结尾的时候,主持人问出了与之前文化概念并不相同的一个问题:“您作为参展者,也作为对文化颇有见解的爱好者,平时一定业余各路文化从业者交流颇多。那么从您的角度看,应该怎么看把我们多样而丰富文化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到世界各地呢?”这问题可不好回答。
有点像网络游戏每个大版本都要下发一版“用户调查问卷"似的,作为开放题来展示。
根据徐怀袖的从业经验,无论她会达成什么样子,大概都不会被播出去。这类问题本也不是用来播放给大众看的,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答案,和上几个问题不一样。
但她还是好好地回答了。
“以半个从业者的角度,将中国不同的古文化传播到国外大众中,大概首先要打破的是偏见;然后是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品牌。我们都知道意大利盛产奢侈品、法国浪漫之都,是因为这种印象频繁地在我们生活中反复出现。或以明星代言的形式,或以将门店安排于商圈最显眼的位置,将知名度大众化,在已有成品的前提下,是营销的成……”
毫不夸张,徐怀袖口述也有文字的章法,从营销的重要性说到学术角度的“黄金三角”文化寄生”“虚拟地产"之类专有名词。并不算难懂,徐怀袖不太喜欢什么“拉通水位”“对齐颗粒度”打通场景"之类办公室废话,除非是专业用语,否则她更喜欢用朴实的用语去形容。也因为造句的简化,大部分话大家都听得懂,还是百无聊赖的苏阑在心里叹气:沈含山大概是智性恋,毕竟现在的创业家战略家什么的,稿子全是秘书来写,像徐怀袖这样满肚子墨水能吸能吐的钢笔精,确实要人高看好几眼。徐怀袖身份是商人,她也就真的只以商人角度讲线上线下营销的重要性与不同。
有几次苏阑几乎要以为徐怀袖要说到很深入的方向,但她表现得浅尝辄止,像是不剖析完全还给观众留作业似的。但无论怎么说,小作文说完,采访也结束,摄像师放下相机,肩膀都酸了,揉着吸气。
主持人和摄影师快速地换内存卡,不同采访要存入不同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