踱步安抚。行至后园一处僻静的佛堂外时,小古岩竟奇迹般地止住了哭泣,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望向那扇半掩的、透出昏黄灯光的门。
王氏心中一动,抱着他轻轻推门而入。佛堂内光线幽暗,正中供奉着一尊尺许高的白瓷观音立像,慈眉低垂,手持净瓶杨柳。檀香在青铜炉中静静燃烧,青烟袅袅,盘旋上升,在观音像周身缭绕,仿佛为她披上了一层朦胧的纱衣。空气里弥漫着沉静、肃穆的气息。
王氏抱着小古岩,对着观音像虔诚地合十默祷。就在她俯身行礼的瞬间,怀中原本安静的小人儿忽然“咯咯”地笑了起来,清脆的笑声在寂静的佛堂里格外清晰。王氏惊讶地低头,只见小古岩正朝着观音像的方向,咧开没牙的小嘴,乌黑的眼珠里倒映着摇曳的烛火和观音慈悲的轮廓,竟似真的在对着那庄严的法相展露笑颜!那笑容纯净无邪,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安宁与喜悦,仿佛他天生就认得这尊像,认得这方净土。王氏心头剧震,一股莫名的敬畏与暖流交织涌起,她紧紧抱住怀中这神奇的孩子,对着观音像深深拜了下去。
时光荏苒,小古岩在王氏的悉心照料下渐渐长大。这孩子自小便显露出诸多异于常人之处。他对荤腥之物有着天然的排斥,每每见到鱼肉上桌,便小脸皱成一团,扭过头去。任凭奶娘如何哄劝,只肯吃些清淡的蔬菜瓜果。更奇的是,他对那些同龄孩童喜爱的玩具、嬉闹毫无兴趣,却总爱溜进父亲萧玉堂的书房,踮着脚尖去够那些放在高处的、厚厚的大部头书籍。他看不懂字,却对那些印着佛像、莲台、祥云的佛经图册爱不释手,常常一个人坐在书房角落的蒲团上,对着那些庄严神圣的图像一看就是半天,小小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摩挲着纸页上的线条,神情专注得像个修行多年的沙弥。
萧玉堂对此忧心忡忡。他饱读诗书,笃信孔孟之道,期望儿子将来能考取功名,光耀门楣。这孩儿天生亲近佛典,又有着那样诡异的降生,绝非吉兆!他严厉训斥王氏,勒令仆役看好小古岩,不许他再靠近书房一步。然而,佛缘如同深埋地下的种子,越是压制,越要倔强地寻找破土的缝隙。
古岩七岁那年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他趁奶娘打盹,又悄悄溜进了父亲的书房。这一次,他没有去翻那些图册,而是被书案上一本半开的、纸张泛黄的线装书吸引了目光。封面上写着三个端方古朴的字:《香山传》。他好奇地翻开,尽管识字不多,但书中那些描绘妙善公主(观音菩萨化身)故事的插图深深吸引了他。他倚着书架坐下,沉浸在那些图画里:公主在深宫礼佛、公主抗婚出家、公主在香山修行……
当他翻到一幅描绘“公主割眼剜手救父”的图画时,画面中公主跪于病榻前,以刀刺目、断臂的惨烈场景,旁边还有一行小字:“为报父恩,舍身救难”。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和震撼瞬间击中了七岁孩童的心房。滚烫的泪水毫无征兆地涌出,大颗大颗地滴落在泛黄的纸页上,迅速晕染开一片深色的水渍。他小小的肩膀微微抽动,为那画中公主的无上悲愿,也为一种模糊却强烈的、对“报恩”二字的懵懂理解而哭泣。他伸出小手,想去擦拭那画中公主脸上的“泪水”(实则是他滴落的泪痕),动作是那样轻柔,仿佛怕惊扰了画中人。
“孽障!你在做什么?!”
一声雷霆般的怒吼在门口炸响!萧玉堂下衙归来,正撞见这一幕。他看到儿子竟又在触碰那些“异端邪说”,还泪流满面,那本珍贵的《香山传》上已洇湿一片!积压多年的忧虑、对儿子前途的绝望、对亡妻难产的痛苦记忆……种种情绪如同火山般爆发了!
“妖言惑众!邪书害人!”萧玉堂目眦欲裂,一把夺过古岩手中的书册,几步冲到庭院中,厉声吩咐仆人:“拿火盆来!”熊熊炭火很快燃起。在古岩惊恐绝望的哭喊声中,萧玉堂毫不犹豫地将那本《香山传》投入了赤红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