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章(2 / 3)

这颗脑袋还在回安州的路上,但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韩卓在洛云有探子,不用赵伯承把谋士的脑袋给他送回去,他就已经知晓了情况。

韩卓心思暴露,再装也没意思了,所以便直接在陵云十二州起兵,企图自立称帝。

赵伯承把密信收好,面无表情手微抬,送信的侍卫便恭敬退下。李妙妙扭头问他:“殿下,怎么了?”

赵伯承不可能跟李妙妙说这些国家大事,只淡淡道:“没什么,继续看比武吧。”

李妙妙"哦"了声,便也没再多问。

春武宴整整持续了一天,下午结束的时候,赵伯承没陪李妙妙一起回王府。毕竟出了韩卓这么大的事儿,赵伯承肯定要召集文武百官说一说。李妙妙自己坐着轿子在芸双的陪同下一起回了王府,晚上赵伯承也没回府,第二天也没见着人。

李妙妙依旧在看话本子练习写字。芸双则一直陪在李妙妙身边,给她端茶倒水,帮她研磨。

赵伯承在宫里待了整整三天,韩卓造反事关重大,所有人的面色都很凝重。以丞相为首的保守派主张安抚,他们觉得韩卓势力太大,现在镇北侯正跟周国在海城打仗,如果再派出兵力去打韩卓,齐国很可能会陷入内忧外患,不值得。

而以贺将军为首的主战派则认为要打,因为如果放任韩卓自立称帝,那么所有有地盘的诸侯就会立刻有样学样。到时候,各路诸侯都在自己的地盘称帝,那齐国不直接四分五裂了?

两方官员争论不休,各说各有理,争论了三天也没争论出个结果。最后所有人都把目光看向赵伯承,因为这种局面,只能由赵伯承拍板。赵伯承是赞成打。

因为的确不能开这个头。

别的先不说,就说文安侯,他之所以不跟韩卓同流合污并不是多么效忠朝廷,而是在看赵伯承对韩卓的态度。

正所谓枪打出头鸟,而韩卓就是这个出头鸟。如果赵伯承认可了韩卓称帝,那么下一个称帝的就是文安侯。

赵伯承直接拍板,“韩卓造反,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丞相那边的保守派就不说话了。

因为赵伯承拍了板,他们只能听命。

但韩卓的陵云十二州号称四十万大军,虽然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人,但保守十万大军是有的。真打起来就是一场硬战,派谁挂帅出征还需要仔细再议。赵伯承没再继续,只吩咐所有人先回府,休养一下精神,等明日再说。众臣闻言行礼告退。

赵伯承也一起离宫,坐马车回了王府。

赵伯承回到王府的时候已经是晚上,李妙妙正坐在偏殿的软榻上练习写字。赵伯承沐浴过后走进偏殿,李妙妙刚好练完了一张字帖。李妙妙听到脚步声抬头去看,然后就看到正走到寝殿门口的赵伯承。三天没见,赵伯承的眼眶下染了一层淡淡的青,看上去有些疲惫。李妙妙连忙道:"殿下你回来了!”

赵伯承嗯。

李妙妙就要起身给赵伯承倒水。

赵伯承言简意赅,“不必。”

李妙妙“哦”了声,又把水给放下了。

赵伯承扫了眼桌案,上面摆着纸墨笔砚,“在练字?”李妙妙喜滋滋嗯,然后把自己刚写好的字帖举高高给赵伯承看,“殿下你看我写的字有进步了吗?”

赵伯承扫了眼李妙妙写的字,进步不大,但赵伯承还是说了句:“有进步。”

李妙妙很高兴,又小心翼翼把字帖放回去。赵伯承继而坐到李妙妙对面的软榻上,“这几日我不在府中,一切都好吗?”

李妙妙点头,“好啊!别提有多好了!我跟芸双她们在院子里开垦了一小块土地,种了些小葱、白菜之类的。殿下你知道吧?春天就要种菜,等回头就可以吃到自己种的新鲜菜了!”

赵伯承”

李妙妙后面说了什么赵伯承都没听到,就只听到那句:“别提有多好了。”他不在府里,别提有多好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