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谋杀
江城的风带着长江水特有的潮湿气息,吹拂着郑瑜的短发。她站在红星毛巾厂那栋灰扑扑的家属楼下,抬头望向楼顶。这里,曾经是张明辉与安小慧居住了六年的地方。很可惜,他们曾经居住的房子已经易主。
红星毛巾厂住房紧张,即使房子主人死于非命,也不能阻止新主人的入住。只不过重新装修了一番。
这栋单元楼是老式五层砖混结构,上人屋面。楼顶天台生活气息很浓,有水箱、晾衣杆、种了各种蔬菜的泡沫箱子。沿着四周,还有一圈矮墙,大约90公分高度,齐腰。一一那里曾是安小慧生命的终点。
张明辉在说谎,安小慧既非病亡,也不是摔伤,而是死于坠楼。案卷、证词、现场数据……所有证据都指向自杀。现场勘查记录显示,顶楼平台边缘有死者攀爬痕迹,楼下水泥地一滩凝固的血迹,法医鉴定结论“符合高坠伤致死”。当时的询问笔录里,邻居们众口一词提到安小慧“情绪低落”、“精神恍惚”、“夫妻经常吵架″。
安小慧被形容成一个不堪生活重负、绝望跳楼的女人。了解得越多,郑瑜的心像压了块石头,越来越沉。她找到了当年第一个冲上楼顶的邻居王大爷。老人提起那天,浑浊的眼里还带着惊恐:“造孽啊!那么小的娃儿,哭得撕心裂肺,被他爸死死抱着,拼命朝着安小慧跳楼的位置喊:妈妈,不跳!不跳!张明辉那会儿脸色煞白,浑身都在抖,嘴里念叨着′都怪我,没看好她'。王大爷顿了顿,压低声音:“小宇那孩子眼神不对,完全是吓傻了。你想想,他当时才五岁,小慧怎么就忍心,在那么小的孩子面前跳楼呢?唉!”“妈妈,不跳!“这句五岁孩童绝望的哭喊,像一根刺扎在郑瑜心上。同为女性,同为母亲,郑瑜对安小慧的死亡充满同情。她是带着疑问过来取证的,即使现有证据都表明安小慧是自杀,但郑瑜却认为安小慧跳楼绝对不是主动。
邻居们都说安小慧性格温柔,对小宇极为爱护,是个好妈妈。一个爱孩子的母亲,面对意外发生在眼前,本能地都会遮住孩子的眼睛,生怕吓着他,怎公可能当着孩子的面跳楼自杀。
她难道不知道,这会对孩子的心理将造成严重的伤害?这份伤害,将永远伴随孩子的一生!
即使安小慧真的绝望到了极点,不管不顾地翻过天台矮墙跳下,才五岁、根本不知道跳楼代表死亡的小宇,正常的反应是拼命呼喊“妈妈"或者单纯的惊恐尖叫,不可能那么清晰地喊出"妈妈,不跳”。郑瑜走上家属楼顶楼平台,沿着平台边缘那一圈矮墙,弯着腰,仔仔细细、一寸一寸地搜寻着。
矮墙外沿布满灰尘和苔藓,但在靠近安小慧“攀爬"位置的内侧下方,郑瑜发现了几处异常擦痕。
两道竖向擦痕贴着墙,下深上浅,旁边沾着些已经氧化发黑的血迹。一片横向擦痕沿着矮墙上方分布,范围极广,血痕犹在。郑瑜和同事仔细核对,一致认定竖向擦痕应该是腿部紧贴矮墙,在外力的推动下刮蹭所造成,而那一片横向擦痕则是后腰抵墙反复摩擦所致。如果安小慧是自杀,那她的姿态应该是双手撑在矮墙上方,翻身跃下。绝不可能是双腿紧贴墙边,慢慢由下而上发力,更不会后腰抵在墙上擦出一大片痕迹。
这说明,安小慧并非自杀,而是被人大力推下。推下之前,两人还曾暴发过激烈的冲突。
郑瑜立刻联系当地警方,要求重新调阅当年封存的法医物证报告。在厚厚的报告附录里,她发现了一个被忽略的细节。一一在安小慧的指甲缝里,提取到了少量不属于她本人的棉质纤维和微量皮屑,她的右手腕有一处不易察觉的、方向奇特的皮下淤青,形态像是被人用力抓握扭拧所致。
当时的结论是"可能与坠落前夫妻争执有关”。是了,张明辉面对警察询问时痛哭流涕,不断忏悔着不该因为安小慧精神混乱而发生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