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日记本(3 / 5)

谎仪前年已经研制成功。从理论到实践再到推广,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测谎技术目前还没有在全公安系统广泛应用,现在的刑侦人员依旧习惯采取传统审讯方式,觉得利用仪器进行测谎不过是小说里才有的情节。没有仪器不要紧,姜凌可以通过应玉华的笔迹来进行真假判断。想到这里,姜凌对李振良说:“良子,你抓紧时间找本关于笔迹学的书恶补一下,我们需要从笔迹学的角度来判断应玉华写的内容是真是假。”李振良感觉到身上突然有了沉甸甸的压力,不过他知道姜凌这是在指点他,立马站起身来大声的说:“是!”

姜凌说:“时间紧,你先不要管那些定义、概念之类,只看对我们这一次交流有用的内容。”

李振良的脸有些发热。

说实话,工作之后李振良一直在与社区群众打交道,主要处理些邻里纠纷,琐事占据了他的时间,因此平时很少看书,专业学习有些懈怠。和姜凌搭档之后,他才有了紧迫感,总觉得自己懂的专业知识太少,怕拖了她的后腿。这回姜凌让他看书学习,李振良感觉压力有点大。《笔迹学》在派出所党群活动室里就摆着一本,但他平时根本没有看。那么厚一本书,一晚上看完,哪些是对交流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他完全一头雾水。

姜凌察觉到了他的窘迫,便耐心地教他:“如果字体倾斜得很厉害,代表她当时情绪激动或者不安稳。笔画深代表强调,笔画浅代表她不想提及或者刻意淡化。″

李振良的眼睛亮了起来。

姜凌道:“测谎编题最基本的要求是所编制的问话句型必须是被试人用“是’或′不”来回答。例如,可以问′你的家是在晏市吗?',而不能问′你家在哪?'所以笔迹研究………

李振良顿时茅塞顿开:“所以笔迹研究相对简单,只需要针对应玉华写出的′是′和′不′进行笔迹对比,这样容易总结出规律,是不是?”姜凌点了点头:“对,就是这样。你先提前做好准备,到时候和玉华沟通时要迅速对笔迹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她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根据真假,我们再决定后续询问些什么问题。”

李振良重重点头:“是!”

这种有人带、有人提点的感觉,让李振良宛如回到学生时期,整个人的精神都振奋了起来。

给李振良布置完任务之后,姜凌看向目光炯炯的刘浩然:“浩然,你负责拟定问题。应玉华是聋哑人,心思敏感,再加上现在身心受创,怎么问、问什么,必须谨慎再谨慎。”

刘浩然响亮回答:“是!”

周伟见还没给自己布置任务,有点着急,插了句嘴:“那我呢?我做什么?″

姜凌道:“你负责守在病房外,避免外界干扰。”一般来说,进行测谎时对室内环境有要求。比如:房间不能太大,六平方米即可。另外,房间还得通风良好、温度适中、光线适当。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不受外界干扰。目前应玉华还在住院,不宜挪动位置,双人病房虽然大了点,但可以用帘子形成独立、安静空间,这些都没问题。唯有不被外界干扰这一点,需要认真注忌。

医生查房、护士打针、家属探望、走廊喧哗……任何一个干扰因素都可能导致交流无法正常进行,因此需要有人守在病房外。周伟没有因为这个任务不够专业而懈怠,站起身响亮回应:“是!”姜凌抬手往下压了压:“不用站起来,大家随意些。分配好任务之后,我们四个一起来拟定问题。”

一听到拟问题,刘浩然发表自己的意见:“讯问时我们一般从姓名、年龄这些基本信息开始,但你要求只能回答是和不,那这样问就不合适。再加上应王华是聋哑人,心思重,咱们是不是不要太严肃?”李振良也表示同意:“对,我们这次去是帮助应玉华,又不是审问她,个人信息直接问应队就行,一开始聊天可以选择轻松一点的话题。”周伟提议:“要不,从天气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