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擦擦眼角的泪珠叹了口气,站起身来八经的朝原焕行了一礼,“奉还玉玺乃是功,于公于私老朽都要……”
“使不,太尉德高望重,小子怎敢受太尉礼。”原焕连忙将人扶起来,如今的朝廷之中值他郑重以对的人不多,杨彪杨太尉便是其一,老爷子那么年纪了还在为汉室『操』劳,就算知汉室复兴无望不肯屈身事人,如此气节天下少有,即便老爷子对他和史上对待曹『操』一样,他这边该尊敬还是要尊敬。
刘协小心翼翼放玉玺,扯了扯杨彪的衣袖,凑到他耳边低声耳语,不知这一老一少说了什么,杨彪眉头皱紧,思索了一会不怎么乐意的点点头。
小皇帝笑的眉眼弯弯,当即回到位子上诏书,用这失而复的宝贝玉玺,给他温柔敦厚的袁卿家升官加爵。
王允死了,朝廷三公空出来一个,袁卿家治理冀州有功,奉还玉玺同样是功劳,有这些功劳加身,就任司徒没有人敢说不妥。
董卓进京之前袁卿家已是九卿之一,如没有意外,迟早会成为三公之一,在提前就任三公没什么,毕竟除了他,别的没有什么人有资格担任司徒。
原焕猜到小皇帝要想法子谢他,但是没想到会直接拿玉玺任命书来谢他,更让他不敢信的是,杨彪竟然还同意了。
如他没有猜错,杨太尉应该已经察觉到他想干什么,这些天一直闭门不出便是在隐晦的表达不满,只是将玉玺还回来而已,能那么快改变他的想法?
原焕愣愣的看着被小皇帝亲送到手上的诏书,直到行礼谢恩结束还有些恍惚。
杨彪看着眼前这人的反应,捏着胡子摇了摇头,想了一会还是决定和他谈谈,他年纪了,不该管的事情不想管太多,但是唯有一件事他不不管。
邺城书院的名气越来越,杨彪来到邺城那么多天,对书院的感官和对原焕的感官一样复杂,尤其是书院旁边那座对所有人都开放的藏书,只要将姓名籍贯登记在案,身无分文能进去读书。
天下所有人都能读书,世家怎么办?
世家之所以是世家,就是因为他有资格有本事教导族中子弟诗书礼仪,竹简书籍是世家的根本,怎能轻易让别人接触?
袁家小子到冀州后人手不足出此下策,想要收场可不容易,人心最不可控,贪心不足蛇吞象寒门子弟,一旦开了口子,想缝上谈何容易。
原焕轻笑一声缓缓解释,“太尉想差了,子曰有教无类,无论贵贱贤愚都能读书习字,天下人都知礼仪明是非方是同,太尉难不想看到家家户户老者稚童皆能诵读诗书?”
老爷子出身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一样都是传承已久的家族,往上数祖辈荣光,弘农杨氏比汝南袁氏还要出彩。
弘农杨氏祖上乃是汉昭帝时的丞、太史公司马迁的女婿杨敞,杨敞玄孙杨震官居太尉,号称“关西孔子”,之后其子杨秉,其孙杨赐,至今重孙杨彪皆为太尉,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弘农杨氏到在已经出了四位太尉。
四世太尉暂且可以放到一边,能拿来琢磨的是弘农杨氏先祖那“关西孔子”的称号。
孔融己作死了,曲阜孔氏目前没有第二个主事人,下一代还没有成长起来,嫡系又被孔融这个四岁让梨的神童嚯嚯的不剩几个,就算曲阜孔氏是孔夫子的后人,一时半会恢复不过来。
读书人读书人,多数人读书都有功利心,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没有上面的扶持,只靠世家己想开启民智几乎不可能。
子曰:有教无类。
但是绝部分世家,甚至可能连曲阜孔氏己,都可能更乐意将读书的资格把持在他那些少数人手中,物以稀为贵,这理放在人身上一样合适。
人人知书达理的天下听起来的确令人往,如今儒家盛,不管是世家还是寒门,启蒙读书学的都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放开世家对知识的垄断,对儒学的传播百利而无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