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下独尊儒术,儒生地位大为提高,旦皇帝不得人心,就有儒生上书皇帝退位让贤。
从汉武帝后期,到汉昭帝、汉宣帝、汉哀帝……大汉的皇帝乎都收到过催他们退位的上书,到汉平帝时实在不得民心,上书催他退位的士人数不胜数,汉室宗亲扛不住压力,最终只能任儒生榜样王莽被推上帝位。
如果王莽后期的『骚』『操』作没那么,而是想法子解决当时的朝廷弊端社会矛盾,后来光武帝能不能成功上位谁也说不准。
东汉光武帝开国对世家儒生就不怎么友好,毕竟前面刚出了被天下士人推举上去的王莽,没有哪皇帝愿意头顶直悬着刀。
所以光武帝登基称帝后谶纬之学很快兴起,化刘姓皇权,将儒学发展为儒教,奉孔子为教主,不给儒生解释天意的机会,以此来斩断士人借天意来推翻皇帝的可能。
朝廷变成外戚和宦官的天下,士人被打压的抬不起头,好不容易起来了段时间,又赶上了党锢之祸,这倒霉劲儿也是没谁了。
原主娶了荀爽之,对荀爽的学说很是了解,荀氏八龙在学上成就不小,中原带跟随他们学习的不在少数,荀慈明隐居十余年着书立说,文章里对汉室的态度不算太隐晦,荀彧身为荀爽的侄子,不可能对叔父的学说无所知。
所以他直觉得,荀家出了荀彧这么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的清正君子有点奇怪,像荀攸那样平淡对待改朝换代才正常。
亦或者是他之前想的那样,荀彧拦的不是曹『操』加九锡,他拦的只是曹『操』仓促间加九锡。
时间推回关东联盟时,袁绍和韩馥商议另立刘虞为新君的事情不是秘密,如果不是刘虞死活不愿意当皇帝,现在天下就是长安有小皇帝幽州有新皇帝,变成两皇帝并存的局面。
从拥立刘虞为新君的事情中就可以看出来,不只袁绍,天底下他牧守也都没怎么将皇帝放在眼里,荀彧在那种情况下还愿意投奔袁绍,心里即便对汉室有敬意,也不会尊敬到『性』命维护汉室正统的地步。
只是仓促暴『露』心思容易落人口实,与被天下人群起而攻之,不如徐徐图之。
当然,如果朝廷做的太过分,让天下人都觉得他们是受害者,反抗朝廷是不得已而为之,那情况就另说了。
大汉十三州,除了关中都脱离了朝廷的控制,有些州郡耐着『性』子做足面子功夫,任命官职的时候愿意上表朝廷,有些甚至连面子功夫都不愿意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俨然已是当地的土皇帝。
别的地方都不愿意话,只有冀州州朝廷给什么什么,别说别人觉得王司徒薅羊『毛』可着只羊使劲儿薅的嘴脸面目可憎,他己都觉得他们是冤大头。
温顺的小绵羊被欺负狠了,不愿意被欺负了,在朝廷想薅羊『毛』的情况下提出拒绝,怎么看他们都是有理的方。
不管怎么样,只牢牢占据道德的高地,以后写檄文开骂战他们也不会落下风,天下之治『乱』,不在姓之兴亡,而在于民之忧乐,他愿意为百姓吃饱穿暖而努力,朝廷愿意吗?【8】
谁说诸侯和朝廷作对必须被扣上谋反的帽子,他偏让天下人都觉得他才是名正言顺的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