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行军途中变化万千,谁也无法确定张骞能否每次都能寻到水源,万一遇到紧急情况,用闻棠教导刘据的这种方法,虽然不能让士兵们喝饱水,但至少能保证他们不被渴死。
刘彻问闻棠还知道什么类似的知识,闻棠沉默了一会儿,言说自己需要木牍和毛笔,刘彻身边的寺人仿佛未卜先知,她话音刚落,面前就多了一张书案,几块空白的竹版和笔墨。
这叫什么啊,这叫"一棠两教”
闻棠坐在书案前,沉默半响,提笔,在竹版上写几句话,然后再沉默,再写,依次循环。
她的沉默,看似是在思考,实际是趁着这段时间偷偷进入图书馆中翻书背知识,幸亏图书馆中的流速要比外面流速慢得多,才不至于让闻棠看起来很突刀一、寻不到水源时可用“冷凝水法”紧急制水,具体方法为…,注:如果是士兵长时间口渴,喝水前应该在水中放入一点盐巴,并小口慢喝。二、在草原上误食有毒植物后,可以喝木炭灰水引起士兵呕吐,这样能使他们尽可能地将腹中有毒植物吐出。
二十八、…
洋洋洒洒写了十几块木版才停下来。
其实《野外生存手册》上的知识点不止这些,但挑挑拣拣只找到了二十八条适合写到木版上,毕竟诸如钻木取火这种小技巧,古人可用得比现代人熟练多了。
拿到木版,刘彻先仔细浏览一遍,问道:“这些也都是你从梦中学到的后世知识吗?”
闻棠:“是也不是。”
她缓缓开口道:"有一些是我当年在右贤王庭时发现的技巧。”闻言,片刻后,刘彻开口道:“终有一日,大汉不会再发生类似之事。”他口中所说的"不再有类似之事"是指不会再有汉人被匈奴俘至草原上当奴隶。
刘彻刚知道凭空生水之理没几天,这日和张骞谈及他当年出使大夏时的经历。
张骞提及自己当年在大夏国曾经见到蜀地的蜀布和邛竹杖,当即感到惊奇,于是便询问大夏人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大夏人说这些是从东南边的身毒国得到的,身毒国距离大夏将近千里,市场中有蜀人的摊位。大夏早就仰慕中国的威名,可一直有匈奴在中间阻碍,因此,张骞和刘彻分析,可以派遣使者从西南夷那边开路,前往身毒,再从身毒来到大夏与之建交一般这种开疆扩土、与其它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的事情,闻棠向来都是同意的,这次也不例外,不过她的重心却并非是大夏,而是西南夷那边。大夏位置比西域还要远,在现代的阿富汗这一带,这么远的距离,估计是当初大夏王随便敷衍张骞几句,结果被他当真了,就算现在真的派遣使者去和大夏建交,他们也不会真心同意的,那一带的匈奴还没有被消灭干净,大汉只是运方一个强大的国家,匈奴可是实打实能去他们家收赋税的民族。目前的情况就是,远汉打不了近爹,他们肯定更亲近匈奴一些啊。所以闻棠还是认为等把匈奴打跑之后再派使者去大夏要好一些,大夏也不容易,一个小国,看似是在匈奴和大汉中间来回摇摆,实际这是人家的生存之道,若是明确表示自己亲近哪一方,兴许另一方某天心情不好直接就派兵把自己给灭了。
但某皇帝向来不走空,虽然在大夏这边歇了心思,还是派一只十几人的使团出西南夷去了,史书记载这十几个使者并没有被害或者出了什么意外,全都安全地活着,而且还带回来了滇地愿意亲附汉国的好消息。嗯,夜郎自大这个成语就是在这次出使中产生的,其实这也不能全怪夜郎王,西南夷那边有好几个君长,其中就属夜郎国最大,那时候没有世界地图,西南和汉又不相通,在夜郎王心中,他是西南边的老大,汉是东北边的老大,两个国家都是老大,就顺嘴问了一下谁的地盘更大,没想到被后世人们嘲笑了两千多年。
夜郎王:以后尽量收起本王的求知欲。
使者们除了收到刘彻“安抚西南夷,使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