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官员的美谈。
话说轻徭薄赋真的是万能药,天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造反呢?州官需要精干地、有效地组织劳动力(徭役)投入到水利,道路这样的工程体系内。这是技术活。
秦汉时期就是这样恢复生产,后汉两晋中央失去了对州官的考核体系拿捏,以至于州官治理能力出现了持续几百年大倒退。
并且到了宋明也都是如此,皇权不下县。放任世家大族私自蓄养奴仆。以至于河渠和道路修建所需的劳役工作,全部摊派给底层自耕农,而自耕农大量因为劳役死亡后,产生消极影响,逃避劳役,公共设施进一步缺乏人力维护。进而粮食产量下降,道路运载能力不足,生产和调动资源的成本增高,恶性循环。
武撼峦曾对武飞说过“你是有宰丞之才”,当时武飞对此认为是自家人夸自家人。
但北上后武飞也发现了:自己做的比大爻的其他区域州官都要好,当然这是“眼界超越时代”所带来的好处。
例如:对渤郡优化了人力。武飞为了不让世族隐藏人力,在地方上搞起了投票制度,各个维持会的代表必须要争取到足够多当地成年男子的投票支持,才能保住席位,维持会内票数对应每个话事人的话语权。
通过投票搞清楚了维持会中的实力派们后,武飞对他们摊派劳役。维持会中,谁拉的票多,谁摊派的多。当然,谁出的人多,武飞案台前摆着的地方意见就以谁为主。察举制人才选拔也就直接他们定了。
当徭役到手后,武飞按照“军事管理”进行安置。武飞调走一批军中出身贫苦的子弟为吏,劳役一天工作时长不超过五个时辰,甚至工伤都预备了医师。渤郡今年的劳役没怎么死人,甚至大部分都还带了一些银钱回家。
随着水渠修起来,粮食产量多起来,劳役死的少,以至于现在各家大族都觉得武飞留下来挺好,甚至想着武飞干脆别走了。
当然武飞知晓自己走后这个体系就会逐渐失效,因为这套体系需要“会计算会书写会权衡”的人才,门槛太高了,至少相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太高了。
因为一旦劳动力调动算漏了,那就是群体事件,没有系统性培养人才的结构(现代教育),人才缺失那是常事。秦一统天下后就遭遇这样的危机了。
起义军说实在的,还是秦国自己征调组织起来的;要是到处征徒,刘邦那些人留在乡下,即使是遭遇天灾,也真的不一定能聚的起来。
宣冲的一家之言总结:秦法徭役会被起义推翻,宋法徭役则是会被外族暴打亡国。
而眼下,渤郡是在边塞,武飞拥有足够对内治理和攘外安境的能力。
武飞对维持会甩出了一个个命令,然后根据今年各个维持会的状况,公布孝廉的名单。
武飞在渤地办的事情,被探子一一报到赵诚面前,而一边听闻探子讲述,一边看着南方地图的赵城久久不能释怀。
顾首关这边,知晓自己是在蹲坑被消耗时间的赵诚忍不住道:“你这样的人,是治世之能臣。”
…久坐着不动,心思会飞…
武飞开完维持会决议后,这边则开了军事会议,过去的东市军骨干是爻都的部队,在武飞的刻意引导下,准备本土化,不断提拔渤地子弟。
目前屯田政策非常成功,将目前战乱的荒田加上河渠引入后,新开垦的田地,在统计后比战前还多了一倍。
武飞设置了一套商鞅变法体系,开始通过军功授爵模式,将这些荒田重新授予这些本地军官们,时间用不着多久,两年之内,这片土地的世家和宗族就会朝着军功集团的方向转变。关陇军事集团化。
就在武飞思索着该怎么继续耗下去,李孝荣在诸多士官的撺掇中,开始对武飞进行“逼宫”。
“孝荣,你来了。”武飞在沙盘前凝视压根没抬头。
李孝荣走进来,瞅了一圈,然后提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