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梦回尼安德特时代> 七十三、定都问题难众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七十三、定都问题难众生(2 / 3)

家的王朝选择一种死法。朱元璋没有想出来,他选择了逃避,将重兵集团集中在国都南京,将精锐部队布置在北方边境,由藩王们统带——首先,亡天下的祸事绝不能再出现第二次;其次,你们要打就打吧,谁赢了天下还是我家的(灭哈哈哈)。其实这个雷晋朝司马家也趟过,结果把整个华夏炸得七零八落,但朱元璋仍然选择了这个办法来逃避终极选择,也可以推测出他内心的极度纠结吧。

朱元璋的愿望破灭的太快了,第二任皇帝朱允炆继位即开始削藩,要先解决西晋崩塌和五胡乱华的隐患(那个中央和边境的矛盾问题朱允炆都没工夫琢磨了,长城一线的叔叔们太可怕了),结果燕王靖难成功,朱元璋设计的模型彻底流产。从靖难之役也可以看出,承平日久的中央军的确很难是百战边军的对手,即使人数、装备有优势也不行,李景隆率军动辄五十万、六十万人,面对燕军照样是陷入苦战最终失败。结合上两段阐述过的宋朝后期西军兴起、禁军废弛的情况也能看出这一点。

七十三、定都问题难众生

朱棣登上了皇位,摆在他面前的又是这道送命题——困扰历朝历代君主、让他英武不可一世的父亲选择逃避的问题——到底守边还是守内。这一次,上天终于选对了坐在皇位上的那个人。

相信在某个寂静的夜晚,盯着地图的朱棣目光注视着帝国版图中央的国都南京,以及自己曾经奋战过的边城北平时,会突然开悟,明白自己和历代先贤都陷入了一个思维定式的逻辑陷阱——国都一定要定在国土中央嘛?

首都……边境……首都……边境……

一切的缘起都是首都和边境分离导致的!

一定要分离吗?

终极解决办法新鲜出炉,那就是——把国都搬到边境去。

困扰华夏大地千余年的难题迎刃而解,今后,国家的重兵集团只需要部署在一个地方——首都,对内镇抚地方,对外抗击强敌。武装集团在天子脚下的首都可以得到充足供应,对国家也更有归属感(作为天子亲兵的荣誉感),而外敌(主要是北方之敌)一旦入侵,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最精锐的、供应最充足、人数最多、忠诚度高的中央军的迎头痛击。

这个办法,半辈子都在南方打仗的明太祖朱元璋不可能想出来,坐镇繁华之地的宋朝国君不可能想出来,逮谁灭谁的战神唐太宗李世民也不可能想出来,非得是坐镇北方长城边镇、多次打垮蒙古人,随后南下登上皇位的朱棣才可能明白这个道理和逻辑。

自此之后,“天子守国门”成了明朝的既定国策,大明历代君主都矢志不渝地贯彻了成祖皇帝这一条祖训,彻底脱离温柔之乡,在北方干旱的苦寒之地守护着华夏的芸芸众生。明帝既可以率大军五次出塞打击敌人,也可以易装偷着上战场并亲手杀死一个敌兵;即使是皇帝被掳走,或者京师被围困,也绝不迁都(提出动议的人甚至屈辱得要改名)。最终,在帝国日落之时,皇帝至死不离京师,成为自商纣王自焚以来华夏唯一自杀殉国的君主,用性命完成了“天子守国门”的嘱托。

“天子守国门”的国策爆发了巨大的威力。在该国策守护下,据不完全统计,从1420年迁都北平到1628年崇祯朝以前200余年里,大明约有1/3的核心国土从未遭受过大、中规模战火侵袭(大概是现在的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未遭受倭患的地区,以及湖北、湖南全部和四川、云南大部),有1/3的核心国土仅遭受过一次战火袭扰(大概是现在的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部分地区(遭受倭患),山东和山西大部(刘六刘七之乱),江西(宁王之乱),四川、云南小部(杨应龙之乱))。长年和平稳定的发展,使这些地区的资本积累能够达到一个十分恐怖的状态——农业设施完备、工商业兴盛、货币流通健康。因此,在最发达的江南地区,即今江苏、安徽、浙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