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都市言情>吾弟大秦第一纨绔> 第225章 鱼越多,水越浑!(八千字大章求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5章 鱼越多,水越浑!(八千字大章求订(6 / 7)

是战场上的主力兵种,那时候两个大国之间的打仗极其讲究礼仪,如鸿水之战。

《左传》记载: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即:

宋楚两国打仗,宋襄公迎战,他的手下子鱼说趁着楚国军队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我们打他吧,宋襄公说不行。

子鱼又说他们还没成列,打吧。宋襄公又说不行,等到楚国准备好了。

宋军大败,宋襄公受伤,护卫也被杀死,国人责备宋襄公。

他还振振有词:受伤的人不杀,头发白的人不抓,依靠地势险要的不打。

这便是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也是儒家追求的礼乐崩坏中,礼的一种。

在春秋战场,搞偷袭,放冷箭,设埋伏,玩兵不厌诈的招数,是不讲武德的表现,会被所有人鄙视。

那时候打仗前要下战书,战书中要有一个打仗的理由,还要对方同意,约定好时间,地点,才能打。

如果对方国内经历了天灾,或者重要人物去世都不能随意开启战端。

必须等人家国丧办完,粮草士卒准备充分之后才能列好阵势,真刀实枪打过一场。

打仗时对方中了一刀就不能再砍第二刀,要见好就收。

在作战中俘虏对方君王也不能抓住,要放回去。

那时候礼仪最离谱到什么地步呢?

晋,楚邲之战。

楚军大胜,晋军战败逃跑。

因为晋国的军队太多,乱糟糟的跑不起来。

楚军追到晋军,不是杀敌,而是教晋军怎么逃跑。

楚军先是教晋军把战车前面的横木抽掉,避免互相干扰。

晋军刚刚逃跑了一段,战马开始盘旋不前,又被楚军追上了。

楚军依旧不杀敌,又教晋军把旌旗撇掉,把车辕端的横木也扔掉,这样才能跑得快。

晋军一边照做,一边还回头嘲讽楚军——我们不像楚国多次战败逃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都说春秋无义战。

实际上,春秋之战最“义”。

那时候打仗就跟小孩过家家似的。

这种现代观之极其奇葩的现象出现,很大程度是因为当时参战的大多是贵族子弟。

天下贵族是一家,能不杀咱就不杀,打仗以气势为主,杀敌是什么?

在这种情形下,高大威猛的战车完全满足各国需要。

打仗之前亮一下战车,大家面对面排兵布阵一一对好,然后开撞就行了。

一场大战看似气势磅礴,实际死伤没多少。

那时候,战车的多寡,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

千乘之国,万乘之国。

这里面的乘,指的就是战车。

而儒家六艺中的御,指的就是御战车。

而到了真刀真枪干架,以“战”字命名的战国时期。

点到即止的贵族战争,演变成攻城灭国的赶尽杀绝,战车基本就告别战场了。

一是地势限制。

战车爬坡爬不上去,草地不能行,林木不能钻等等。

二是机动性差。

骑兵的出现,完全顶替了战车。拉着沉重战车的马,显然跑不过毫无负担的马,战车机动性被骑兵完爆。

中原如此,边疆更是如此。

战车不是没有到过边疆,而是当时被爆的渣都不剩。

和善于骑马的游牧民族相比,在草地上车轮被卷,移动缓慢的战车,简直就是活靶子。

匈奴,东胡这些草原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