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刘方之前的话,相当于已经把世家对于现在的大汉来说就是祸害,这句话拍在皇甫规脸上了。
都几代天子了,死于非命,谁干的啊?外戚啊!
外戚虽然听起来像是皇权的产物,但实际上呢?不就是一个挟天子以令朝堂的大世家吗?
每次天子把外戚干没了之后,为啥下一任天子又重复大权旁落的故事呢?
因为又有新的世家站出来了,要么成了新的外戚,要么就是成了所谓权臣。
那为啥会这样啊,不就是一直在纵容世家,只治标不治本,待其尾大不掉,便只能反复上演君臣相斗的戏码。
刘方一开始跟皇甫规传达的,这天子刘宏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他正在想办法把世家这个毒瘤给除掉,要是别人,我肯定不说实话,我就说清君侧,我要干宦官。
虽然说你皇甫氏也是世家,但是在刘宏眼里不一样,你是好的,他们是坏的,所以派我刘方来给你说点掏心窝子的话。
皇甫规一听这话,好家伙,心里就一个感觉,这刘方懂我啊,懂皇甫氏啊。
而且皇甫规也好,皇甫氏也好,虽然这些年经过各方面的发展也成了世家中的一员,但是他们的本质还是将门,虽同流却不合污。
正因如此,以论经说起的“度”与“时”二字便有了讲究。
这“度”之一字,说的是行事的分寸尺度。
当年郑庄公治弟,早杀则落个弑亲之名,晚杀则养虎为患,终究没拿捏好平衡,坏了礼制人伦。
而“时”之一字,便是时机。
周王室衰微之际,诸侯蠢蠢欲动,郑庄公动手的时机没选对,落得个千古非议。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往日皇室对付世家,不是尺度失当,便是时机不对。
而我刘方要掌握时和度,准备代表皇室对世家动手了,你皇甫规怎么看这个事?
说到此处,刘方又特意提了皇甫规当年治羌的计策:
不急于剿杀,偏等羌人疲惫时以屯田诱降。
这话似夸非夸,实则就是在拍皇甫规的马屁。
您老当年就是深谙“度”与“时”的妙手,如今我这想法,不正是学您的门道么?
皇甫规一听,明知是奉承,却也受用,但是你要是问我怎么看……
于是,他就拿出《公羊春秋》来反问刘方。
春秋三传《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各有所长,《左氏传》重史事,《公羊传》阐“微言大义”。
而《公羊传》和《左氏传》恰恰分别是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代表。
皇甫规单提《公羊传》的“大一统”,又讲“贵王化之行”,意思再明白不过。
就是说真正的一统,靠的是仁德礼教深入人心,而非武力压服。
在提起今文古文两者区别之后,皇甫规末了还补一句,说刘方的想法倒是符合《易经》中因时制宜、灵活变通的理念。
皇甫规什么意思呢?
他以今文与古文之争为引子,映射皇室对世家以前的做法和现在的做法。
但是他话风一转,就是不管哪种做法是正确的,我支持你现在这种变通的想法,却留了半句“你打算如何做”没有说出来。
刘方一听就明白了,于是拿着皇甫规提出的这个“大一统”继续往下说。
他先表示了认可,就是说确实人心很重要,拿光武帝举例子,也是恩威并施,而且是先威后恩。
再说啥呢?
刘方拿出来了皇甫规挚友王符《潜夫论》的言论。
《潜夫论》是个啥?
不光是写的非常好的辞赋,而且涉猎范围十分广泛,包含了十多个领域,堪称“东汉小百科全书”。
王符这个人是什么思想呢?
简单概括就是民为本、无贵贱、搞生产、重教育、守边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