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到关键节点了。”
李明点点头:
“哦。”
看着陛下完全没有理解他的暗示,房玄龄不禁揉了揉眼睛,把话说得更明白一些:
“臣想说的是,征倭一战侵占了太多资金,让国内的防灾建设工程也捉襟见肘了。”
李明疑惑地皱了皱眉:
“可是钱少是少了一点,经过测算也是将将够了呀。又不是不够用。”
“……”房玄龄揉眼睛的频率越来越高了,无奈地说:
“臣的意思是,我们在征倭方面投入的资源是不是太多了,以至于过度侵占了国内防灾的资金?”
作为当今计相之父,他也理所当然地对财政状况投入极大的关注
李明眉毛一挑:
“你的意思是,倭人不应该打?”
“该打,只是不必如此大张旗鼓。”房玄龄直言道:
“战争乃是死生之地,也就是说,没有足够的利益,就不宜盲目地发动。
“倭国之地,贫瘠无比。我们就算将其占领了,又能得到什么实际利益呢?”
说到这里,长孙无忌就有点不乐意了,忍不住打断道:
“按照房首相的意思,难道就这么放过倭人?
“中原遭受无妄之灾的百姓,就白死了?
“治国也不能光看实际利益,民间的情绪,也是要考虑的嘛!”
对于这个反论,房玄龄只是微微摇了摇头,道:
“若是为了吊民伐罪,则在夷平敌国都、捕获敌酋以后,战争便可停止了。
“在当地扶持一个傀儡,继续羁縻之,倭岛也可以算是平定了。
“何至于像现在这样,继续在岛上投入巨量的人力物力呢?”
确实有理有据,让长孙无忌也不禁思考起来。
倭人固然可恶,但始作俑者已经束手就擒。
灭其国都、俘其酋首,已经是很严厉的惩罚,足以向四方宣誓大明威严不可侵犯,也足够给国民一个交代了。
而现在把倭国整了个底朝天,不但疑似有点太极端了,而且也确实太费钱了。
那可是隔着一大片海洋,在进行的以文明为单位的浩大工程啊!
诚然,薛万彻另辟蹊径,用倭人来干活,以倭毁倭,也确实为衙门节省了大笔经费。
但是,这也侧面说明了经费资源的紧张——都把老薛同志给逼到不得不动脑筋了,这钱得多缺啊。
“如果是以快意恩仇为基准,以陛下的一时好恶为国策,以情绪而非道理治国……
“那么陛下,恕老臣直言。”
房玄龄深吸一口气,终于说出了那句台词。
“长此以往,大明要完!”
好令人怀念的话语啊,已经有多久没有听见了……李明一点也不感到生气,反而还在心里感叹了一会儿,才反问道:
“房相是因为征倭只有投入而没有产出,所以才反对在战事上面投入过量资源的,对吧?”
房玄龄听出了自己的得意门生没有憋好屁,警惕地略一点头:
“是的,然后呢?”
李明继续道:
“然后便是,兴建河堤同样是一件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事情。
“为何房相愿意在这上面慷慨解囊呢?”
简直是谬论诡辩,这两件事可以混为一谈么……房玄龄到底是克制住了自己吐槽的欲望,平静地讲述着最直白浅显的道理:
“因为救灾不如防灾,如果不在河防上投入巨资,那么一旦发生灾害,那么损失就更大。”
“对,没错!征倭、灭倭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李明陡然提高了音量:
“大江大河放着不管,就会带来无穷无尽的灾害。
“倭人同理,放着不管会给华夏带来很大的麻烦。
“所以,不能把征倭看做一般的战争行动,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