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的角度,牢李已经做得挺周全的了。
从行商嘴里打探情报,是古已有之的手法,李世民自己也经常使用。
明军纪律严明,捕俘又少,在短时间之内,李世绩只能以行商为突破口。
他随机抓取大量商人审问,已经在拼命试图规避敌人故意放出的假情报,不能算是听信“一面之词”了。
李世民扪心自问,在当时牢李那个位置上,自己未必能做得比他更好。
按理说,李世绩这么做没毛病。
除非……
“围绕我军的所有行商,全都是李明的奸细?”
这个认识让李世民背后一阵冷汗。
若果真如此,那大明的谍报系统,有点东西啊!
在军队附近讨生活的行商,李世民自然是知道的。
推着个“强军战车”,像小蜜蜂一样在军营内外穿梭。
如果这些人,全都是大明的细作……
那唐军对敌人岂不是单向透明?!
大唐方面的一举一动,尽在李明的眼皮子底下?!
不仅李世绩如此,他李世民也可能如此……
“也就是说,我方派出五千细作的事,也在李明那厮的掌控之中?”
这就很细思极恐了。
李明将百万民夫分散安置的骚操作,到底是无心插柳,还是故意为之?
“或者说,二者皆备?既开发了山西,又顺道解决了五千细作的问题……”
李世民捋着胡须,神色变幻。
成年人都知道,“既要又要”不现实。
但是李明不是成年人,他可以不受这条规则的限制,他全都要!
不得不说,家里的老十四确实有点实力在的。
只可惜,这份实力也毫无保留地用在了暴打老爹上。
李世民嘴角抽搐,不知自己该做出什么表情。
…………
“我们那些关中来的朋友,过得可好?”
“干活十分卖力,几乎比得上一位合格的大明工人了。”
“不错。士兵们饿了几个月肚子,只要能给口饱饭,自然不会闹事。但要时刻注意那几个军官,不得让他们私下串联。如有必要,采取断然的肃清措施。”
“好的明哥,没问题明哥。”
天气一日日地热了起来,眨眼已是初夏时节。
明军军帐之中,李明和一位浑身黑漆漆的壮汉一问一答,君臣之间平和亲昵,全无拘束。
壮汉便是他的御用情报总管(之一),尉迟循毓。
过去的那个春天,尉迟循毓就像春笋一样,唰唰地拔个子,已经长得颇为威武了,喉咙也粗粗的,颇有乃翁之风。
黑炭头也长大了啊,已经青春期了啊,以后不能叫他小黑炭,得升级为中黑炭……李明心中不禁感慨。
“明哥,这些唐军细作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虽然他们现在大体上还挺老实的,但总是个隐忧。而且那五千人之中,也不乏蠢蠢欲动之人。”
尉迟循毓担忧地问道。
李明把思路从中年人的人生感悟中拉了回来,随意地耸耸肩:
“都是些日子人,无需为难,只需看好那些不稳定因子即可。”
李世民猜得没错。
大明这边,早就通过执失步真的“商会”特务机构,掌握了大唐塞过来五千细作的内幕消息。
然而一开始没人敢相信这则情报,包括李明。
这想法也太脑洞大开了,连一向沉稳又保守的李明同学都不敢轻易采用。
不过本着宁可信其有的原则,李明一边整肃内部严加防范,一边赶紧向平州大本营摇人。
摇来了在反谍报方面更为专业的尉迟循毓。
结果一查,循毓小老弟也吓了一跳。
大唐人真实在啊,还真送来了一大群口音可疑的人,不玩虚的,五千人一个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