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纸堵住了嘴。
纸页平平无奇,背后还残留着某位计相算账的账目。
但是正面盖着大大的“大明皇帝”印章。
无疑,这张纸便是李明陛下从前线发回来的“圣旨”,敕令收紧国内经济,全面转入战争状态,为山西之战做足物质准备。
大明帝国的一系列波澜,就是以这张轻飘飘的一页“废纸”为肇始。
“看清楚了吗?”杨太后轻声问。
韦待价机械地点点头:
“看清楚了。”
在这份举重若轻的圣旨底下,签着顶天立地的“李明”二字。
意思是,这锅我背了,你们谁也别抢。
“谁决策,谁负责。
“谁也别想推脱卸责,但明皇也不会让手下人揽过。不让老实人吃亏,这便是他的本意,很公平。”
杨太后轻轻说道,但每个字都掷地有声。
韦待价还想最后再挣扎一下:
“殿下,事关江山社稷稳固……”
“不必多言。”
杨氏干脆利落地打断他。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话说到这份上,韦待价也无法反驳,只能垂头丧气地领命:
“臣……这便通令房计相。”
“顺便将吾的这番话转告房相和长孙相。”杨太后柔声吩咐。
“……谨遵懿旨。”
忠心耿耿的韦待价略一迟疑,但还是离开了。
杨太后靠坐在车厢里,望着臣下雷厉风行的身影,粲然一笑。
“多新鲜呐,那些心机深沉、争功诿过的大唐宰相们,到了大明却愿意为国而自污了……”
大明新鲜的事儿还不止于此。
平州、以及大明其他城镇的真实街景,老百姓的真实状态,她自己一直在亲眼见证——
到处都是安宁祥和的繁荣景象,离战争似乎非常遥远。
从官府到民间,大家依旧按部就班地完成着年初就定下的生产建设任务。
可是别忘了,现在国家正处于全面战争期间!
和大唐的角力,非但没有让大明透支国力。
甚至可以说,国计民生毫不受影响,各项生产投资工作照常开展,仿佛这场大规模战争和大明毫无干系。
这本来就是如梦似幻般的事情。
忆往昔,汉武帝平匈奴、天可汗平突厥,都打得国库空空,国力吃紧。
大唐怎么说也比那俩蛮族强吧?
但是大明却应对得很轻松,简直可以用“游刃有余”来形容。
“能赢。”
杨太后微微握紧了双拳。
以力平天下者,是谓社稷主!
…………
“山西大战在即,我能为李靖做的,就只有这些了。”
兖州城上,李明望着空荡荡的城门口发呆。
就在不久前,那里挤满了唐军的阵列,他父亲还在那个位置和他隔空对骂呢。
现在,都偃旗息鼓了。
种种迹象表明,对方已经看穿了他调虎离山的伎俩。
虽然每天还有几个小兵来这儿按部就班地叫阵。
但那敷衍的态度,像极了老子逗熊孩子玩儿。
“不愧是唐太宗李世民啊,鼻子就是灵……你给我等着。”
李明咬牙切齿地抓起城垛上的一把雪,扔了下去。
“陛下。”薛万彻的大嗓门儿在后面响了起来:
“已经做好出发的准备了,您可以上路了。”
上你妈的头……李明放弃了提高这蠢货情商的一切努力,就当他在放屁,气鼓鼓地回了一句:
“哦!”
便头也不回地下了城楼。
契苾何力正好上来碰见了李明,刚要打招呼,可看着领导的一张臭脸,硬是把话咽进了嘴里。
回头纳闷地悄悄问老薛:
“陛下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