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都市言情>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256.第247章 我也是有靠山的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56.第247章 我也是有靠山的(1 / 4)

第247章 我也是有靠山的

没过几天,平州和营州的街头就又出现了新东西。

一种名为“银行”的新机构。

当然,要说是“新”机构,其实也不新了。

不过是在原本就到处都有的米铺和布匹铺子里,重新隔了一间临街的小铺子。

所“销售”的东西倒是很新颖,是一张张盖了骑缝章的纸片。

纸片是很朴实无华的草黄色,上面印着醒目的标题:

辽东胜利公债债券(第一期)。

标题下便是密密麻麻的条款,包括但不限于:该债券是州府向公众发行、用于募集战争资金、一年后向持有人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金额一贯或等值的米、布,年利率百分之五,以州府的财政收入作担保,云云。

债券背面,是硕大的“一千文”字样。

每个“银行”都配置了热情的销售人员,向路人热情洋溢地推销卖点:

“用辽东的金钱,为辽东的犁获得土地!”

“州府信誉,值得信赖!”

“爱国还能赚钱,我们辽东实在太厉害啦!”

在销售人员卖力的推销下,吸引了不少人过来驻足翻阅。

很快,大家就意识到这所谓的“债券”是个什么玩意儿——

不就是借条嘛!

只是这个借条有点特殊,“借款人”不是人,而是一个比具体的人更抽象一些的概念——州府。

不过大家和州府的办事人员都打过不少交道,对他们的熟悉程度和好感度都还是比较高的,因此还没有抽象到不可理解的地步。

而且,普通的借条是借了钱以后,才签的条子。

这债券倒是“便利”,在借到钱之前,已经提前替“潜在债主”们印刷好了,愿者掏钱。

而把这些所谓“银行”的铺子开在米铺和布匹铺旁边,那也是有讲究的。

第一个主要原因,自然是因为衣和食与百姓的日常息息相关,网点遍布城市和乡间的各个角落,覆盖面足够广。

第二个原因则更为更层次,那就是——

米和布,在现时代也是具有货币属性的,和银行的金融业务还真能沾上边。

原本,李明监国已经发明了纸币,以一己之力,将大唐带入了信用货币前夕的近代。

然而说来让人唏嘘,在他被李泰和李治联手逼跑路以后,他的纸币政策便人亡政息了。

货币政策大开历史倒车,纸币沦为了烧给先人都嫌磕碜的纸钱,而大唐的货币也倒退回了从金属和实物并行的前现代。

然后铜、银等贵金属稀缺而造成的长期通货紧缩问题依然持续,米和布便也重新被民间赋予了货币属性,重回流通领域。

债券,也可以当作李明试图简化货币流通成本的另一次尝试。

“要买吗?”

认清了债券的本质就是州府向百姓借钱以后,百姓们便开始了最纯朴的算计——

合不合算,会不会亏?

一年利息五分,这利率可能有点高,可利率高不太可能。

借钱付息,大唐的老百姓都不陌生。

每年春耕,对于无力负担耕牛和农具的贫农,地主老财都会贴心地提供“助农贷款”。

每逢水旱蝗兵等天灾人祸,农民颗粒无收、无以为继时,地主老财还会的送上“消费贷”。

利息也不高,不过是两成到翻倍,每月,而已。

横向对比之下,这战争债券的“年息五分”就显得有些小巫见大巫了。

然而,你还真不能说这利息低。

因为那时候发出去的借款,一多半是收不回来的。

毕竟没有全国联网的信用系统,借出去的钱就像泼出去的水。

债务人往山里或者外地一躲,这人就找不到了,钱也别想收回来。

就算本地土豪放出去的款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