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所在的弘农杨氏,也算是赫赫有名的世族大家。
虽然和京兆韦氏相比,弘农杨氏离李唐的权力中心更远。
但也算够格了。
所以,杨氏的出身从来就不是问题。
这么多年来,真正让李世民没有另立新后、导致后宫长期无主的,还是因为辣个女人——
文德皇后长孙氏。
初恋的杀伤力太大,让李世民这个多情的心大萝卜也一直下不定“再婚”立后的决心。
这才让后宫之主的宝座一直就这么空着。
老妈可以啊,居然能击败李二的白月光……李明乐乐呵呵地想着。
然后,他就意识到不对劲。
长孙皇后对李世民绝对是无可替代的存在,怎么会让杨氏……
李明终于走出了最初的震撼,冷静了下来。
大脑重新运转,智商也重新占领了高地。
李明意识到了李世民此举的用意所在。
不是因为两人伉俪情深。
而是为了他俩的儿子,李明。
是为了填补李明接班的最后一块,或者说,半块短板。
虽说李明被过继给了长孙皇后,但如前所述,礼法的嫡庶之分,不是通过烧个香磕个头就能跨越的。
为了堵住一切漏洞,也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
李世民索性给李明的生母也升了职,让杨氏也当上皇后。
生母和义母都是皇后,天下人无话可说了吧!
“一切都是为了让我当太子么……”
若是以前,李明恐怕要激动得昏古七吧。
但是现在,当意识到成为太子可能会招致一连串麻烦、让他都有点打退堂鼓以后。
李明就不那么激动了。
心情一平静,脑子就很好用,自动算计起了未来朝堂的形势。
理所应当的,以杨师道为首的弘农杨氏妻族一定会大抬头,迎来一波发展。
在李明登临大宝之前,这支力量就会成为自己的主要支撑力量之一。
在朝内的声量和作用,不会比房玄龄、侯君集等“辽东派”小多少。
但这些“杨”都是半路出家,不见得有多少是被他李明的“个人魅力”所折服、吸引的。
除了杨师道等亲缘关系较接近的族人以外,其他的杨氏更像是为利益而依附于他。
待他真的登基以后,这些母族外戚不见得不会成为皇权的掣肘。
比如汉朝的窦氏。
所以,在启用杨氏族人时,还要注意多加限制,和其他势力制约制衡……
就在李明冷静盘算的时候,当事人杨氏则更为冷静。
“妾身并无野心追求高位,只是在初入宫时,妾身便立志虔心侍奉陛下。
“若为陛下操持后宫百事,方为侍奉陛下之道,则不论妾身本人意向如何,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亦义不容辞。
“妾身当场就念了一句诗:封后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杨氏巴拉巴拉地念诵着胜选感言。
把李世民都说得内疚了起来。
封杨氏为后是为了她儿子,这对她本人是不是有点不公平……
李世民想着想着,不由得纳闷儿了起来。
朕明明给她升了官儿,为什么还要感到不好意思啊……
…………“朕欲立杨氏为皇后,谁赞成,谁反对?”
就在次日,临时召开的大朝会上,李世民向京城的百官发问。
立后是件大事,往大了说,是会影响国家未来走向的。
所以,不能像之前将杨氏升为德妃一样,随便在宗庙烧个香念段经就能搞定的。
是要征询重臣意见的。
作为历史上以纳谏著称的皇帝,李世民陛下直接把这事拿到大朝会上说。
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朕闻过则喜。
我反对……大臣们